建安五年,董卓女婿牛輔舊部、後來成為國舅的董承鬧出了偷雞不成蝕把米的「衣帶詔事件」,也不知「義狀」上劉備的簽名是真是假,但是從那一刻起,曹操就不再把劉備當成惺惺相惜的知己,而是將其視為畢生大敵——他寧可讓袁紹多蹦躂幾天,也要先滅了劉備。
「衣帶詔」事件的真偽,我們不能以《三國演義》為依據,事實上馬騰根本就不可能參與,因為那時候馬騰正忙著跟韓遂搶西涼的地盤,衣帶詔事發的兩年後,也就是建安七年,馬騰還派兒子馬超、部將龐德幫著司隸校尉鐘繇打袁紹的兒子袁尚和外甥高幹呢。
建安十三年,馬騰拖家帶口來到京城定居,本人榮升衛尉,其子馬休馬鐵分任奉車都尉和騎都尉——如果馬騰參與了衣帶詔事件,曹操怎麼會讓他在京城又逍遙了三年多?
直到建安十七年,也就是馬超韓遂反叛失敗的半年後,馬騰全家才被曹操除掉:「 十六年秋九月庚戌,曹操與韓遂、馬超戰于渭南,遂等大敗,關西平。十七年夏五月癸未,誅衛尉馬騰,夷三族。《後漢書·卷九·孝獻帝紀·》」
如果馬騰真的參與了衣帶詔事件,曹操絕不會放過他,馬超為什麼認韓遂為父而拋棄了在京城的父親和兩個兄弟(反叛前並沒有通知父親兄弟逃跑),跟本文無關,咱們今天要討論的,是衣帶詔暴露後,曹操打跑了劉備、活捉了關羽,為什麼偏偏放走了張飛?
曹操擊潰劉備收降關羽,在《三國志》和《後漢書》中均有記載: 「五年春正月,車騎將軍董承、偏將軍王服、越騎校尉種輯受密詔誅曹操,事泄。壬午,曹操殺董承等,夷三族……東擊備,破之,生禽其將夏侯博。備走奔紹,獲其妻子。備將關羽屯下邳,複進攻之,羽降。」
徐州之戰,劉備輸得精光,他跑到袁紹陣營的時候,真可謂形單影隻,要不是趙雲聞訊趕來,劉備連東山再起的心情可能都沒有了: 「先主就袁紹,雲見于鄴。先主與雲同床眠臥,密遣雲合募得數百人,皆稱劉左將軍部曲,紹不能知。遂隨先主至荊州。」
趙雲知道劉備在袁紹陣營,但是關羽張飛卻不知道,這就很令人費解了,而更令人費解的,是關羽跟隨曹操征討袁紹,怎麼會不知道袁紹鑼鼓喧天地迎接劉備: 「紹遣將道路奉迎,身去鄴二百里,與先主相見。駐月餘日,所失亡士卒稍稍來集。」
徐州潰兵能找到劉備,但關羽卻毫不知情,張飛也沒有來歸建,這些事情說不清道不明,于是有人說張飛正在度蜜月,根本沒心情去幫袁紹或曹操打仗。
張飛既沒有跟劉備一起投靠袁紹,也沒有跟關羽一起在下邳投降,他的去向,在《三國志》中沒有一個字交代,只是在《魏略》中提了一句: 「建安五年,(夏侯淵之子)夏侯霸從妹年十三四,在本郡,出行樵采,為張飛所得。飛知其良家女,遂以為妻,產息女,為劉禪皇后。」
這就是「張飛度蜜月」一說的由來,而張飛「娶妻」的時候,正是在劉備逃出徐州、關羽被押回許都的這段時間之內。
事實果真如此嗎?咱們還是來看看在正式史料中張飛是怎樣一個人,以及建安五年他還做了些什麼: 「先主從曹公破呂布,隨還許,曹公拜飛為中郎將。飛雄壯威猛,亞于關羽,魏謀臣程昱等鹹稱羽、飛萬人之敵也。羽善待卒伍而驕于士大夫,飛愛敬君子而不恤小人。」
劉備帶著關羽張飛,于建安三年跟隨曹操返回京城就任左將軍領豫州牧,張飛受封中郎將,而關羽啥軍銜也沒有,這可能跟二人的性格差異有關:關羽性情孤傲,不願意跟上流社會打交道,而張飛性格開朗情商很高,尤其喜歡跟有地位有學問的人交往。
關羽在曹營只有張遼徐晃兩個朋友,而張飛應該是酒友不少,跟姓曹的、姓夏侯的關係應該不錯,所以他一見夏侯姑娘,就知道她是「良家女」。
讀者諸君請注意,張飛得到夏侯姑娘,馬上「以之為妻」,這是很有講究的:古代士大夫階層嚴格執行一夫一妻(多妾)制,納妾可以隨便,但娶妻卻十分正式隆重,「無易樹子,無以妾為妻」是起碼的道德規范,誰要是違反了,是要被瞧不起的,鬧不好還要挨揍。
張飛娶妻,是建安五年的事情,而建安五年的時候,夏侯淵已經當了陳留、潁川太守,屬于大漢二千石高官,他的寶貝侄女出行樵采,肯定不是生活需要,而極有可能是一種很高雅的郊遊,這一點,我們從夏侯淵對這個侄女的疼愛中就能看得出來: 「兗、豫大亂,淵以饑乏,棄其幼子,而活亡弟孤女。」
已經做了高官,生活富足的夏侯淵,當然不會讓自己這個拿兒子生命換來的侄女受委屈,這個侄女對夏侯淵的感情也很深,劉禪對舅丈人也很親熱: 「淵之初亡,飛妻請而葬之。及霸(夏侯霸,算起來是張飛的舅哥)入蜀,禪與相見,釋之曰:‘卿父自遇害于行間耳,非我先人之手刃也。’指其兒子以示之曰:‘此夏侯氏之甥也。’厚加爵寵。」
張家、劉家、夏侯家是很近的姻親,在那個不講親情的亂世,這三家卻充滿了溫情,于是我們可以得出這樣一個結論:張飛與夏侯姑娘,是明媒正娶,起碼是得到了夏侯家族認可的。
這樣一想,一切問題就都迎刃而解了,徐州之戰藏著的秘密也就能揭開真相了:劉備被打跑,關羽成了俘虜,而張飛卻被人網開一面放走了,所以從徐州戰敗到彙聚荊州,張飛這一段時間的行蹤,在正史中是一片空白——不管是曹魏史官還是張飛自己,都不敢寫、不想說。
這裡順便說一句,漢朝的婚姻制度跟現在不一樣,十三四歲出嫁合理合法,如果晚婚,那是要罰錢的,劉備娶了孫權的妹妹之後不是很愉快(咱們說的是正史),就是因為「新娘子」年紀太大了:劉備于建安十四年(209年)再入洞房,孫夫人至少有十八九歲了(其父孫堅于初平三年,也就是西元192年辭世),孫夫人之所以成為大齡剩女,不是長相不好,就可能是性格太暴烈。
張飛娶夏侯姑娘的時間恰到好處,而且張家夏侯家感情還算不錯,這時候我們就有理由懷疑:張飛與夏侯姑娘早就認識,而且已經得到了夏侯惇夏侯淵兄弟的認可,于是在徐州之戰時,張飛神秘地「突圍」或「消失」了,等他再次出現的時候,已經是夏侯家的乘龍快婿了。
張飛消失那段時間,是不是在夏侯家躲著,誰也不知道,但是正史中比張飛還勇猛的關羽沒跑掉,亞于關羽的張飛卻當了新郎官,這就不能不讓人浮想聯翩了:張飛後來在長阪橋喝退曹軍,曹營諸將忌憚的,是張飛的勇猛,還是張飛的身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