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懿和諸葛亮兩人都天資聰穎、才能出眾,一直互為對手,不過在多年較量中,司馬懿往往屈居諸葛亮之下。
諸葛亮去世後,據說司馬懿大哭了好幾天。我相信他是真哭,過去人有個詞叫做「養寇自保」就是這個道理。司馬懿之所以能夠掌兵,完全是因為諸葛亮北伐,曹真等人抵擋不住,萬不得已才把司馬懿請出來的。
就常理而言,在宿敵諸葛亮去世後,司馬懿完全可以趁機攻打蜀漢,為何他卻偏偏放棄這一絕佳機會,再也沒有攻打過蜀漢呢?
30年後的一場宴會上,司馬昭一語道破了真相,他對當時已經淪為階下囚的劉禪說:「縱使諸葛亮在,不能輔之久全,而況姜維邪?」確實如此,諸葛主政雖然殫精竭慮尚無法恢復中原,像姜維這種才智遠不及諸葛的人又怎麼能夠輔佐劉禪,保住蜀國的長治久安呢。
另一方面,是因為沒了諸葛亮的蜀國根本就不值一提,與其勞師動眾的去攻打它,還不如節省一些功夫,坐等它的消亡。而歷史也證明,司馬懿的打算是十分明智的。後主劉禪根本不是一個治國之才,甚至在蜀國滅亡後還來了個「樂不思蜀」。
從格局上看,吳蜀的敗亡是歷史的必然,因為地方豪強目光短淺,小富即安,一旦利益分配不均,馬上內亂。所以,司馬懿的高明正是看穿這一點,既然不能或暫時時機不對,乾脆示敵以弱,主導掌控大局。這才是塚虎真正可怕的地方,絕非一個忍字可囊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