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講三國視作一盤棋局,那麼置身於棋盤之外,卻一直在縱橫之間輾轉自如的人又會是誰呢?
或許有人會猜測,可能是孫權、劉備、曹操,也許有人會說,可能是諸葛亮、周瑜、郭嘉、司馬懿等人,但他們皆是局中之人。那麼三國之中,到底有沒有操盤手在幕後操縱者一切呢?自然是有的,此人來頭還不小,他就是諸葛亮、龐統和徐庶的師傅水鏡先生司馬徽。那麼司馬徽又是如何做到操控三國局勢的呢?
首先,他身為三國的有名隱士,自然有淵博的才華。在劉備被追捕逃亡時,意外躲到了司馬徽的家中,和司馬徽有了交流。在交流之中,劉備自然能看出司馬徽是有學識之人,在劉備當時人才匱乏的情況下,一定會迫切希望司馬徽能來幫助自己。
但司馬徽卻拒絕了,在拒絕的同時,司馬徽又向劉備推薦了他的兩個弟子諸葛亮和龐統。並且還告訴劉備,這兩人,只要得到了其中一人一定能安定江山,達成劉備復興漢室的夙願。
在諸葛亮兩次拒絕劉備的請求後,司馬徽還親自出馬,讓諸葛亮答應出山。同時他又留下一句話,大概意思是:劉備得了諸葛亮之後,也不可能得到這個天下。最後,他的預言果然成真。
可他的言行舉止,未免太過怪異,畢竟扶持劉備,幫助劉備更進一步發展的是他,預言劉備不可能成事的也是他,這兩種行為很明顯是對立的。顯而易見,他這樣的做法,並不是為了劉備著想,更是為了自己的這盤棋局可以更好的鋪展開來。
再將諸葛亮與龐統這兩顆棋子帶入棋盤後,司馬徽便開始了他的下一步動作。在諸葛亮出山后,司馬徽便加入了曹魏。之前一直說,司馬徽百般拒絕了劉備的請求,然後給劉備推薦了臥龍、雛鳳,然後自己卻加入了曹操的陣營,後來又給孫權輸送給了很多人才。那麼司馬徽的目的究竟是什麼呢?
他們這樣做,從牌面上看,似乎三家的勢力,都得到了明顯的提升,都壯大了。可別人都講究此消彼長,像司馬徽這樣的操作,便是遍地開花,每個國家實力都強了,那和從前又有何區別呢?想要解釋這一問題,就得從司馬徽的名字、身份說起了。
雖然司馬徽在三國的名氣並不如自己的幾位弟子那麼大,但提到司馬,大家又會聯想到誰呢?自然是曹操的軍師司馬懿了。據史料記載,司馬懿和司馬徽是八代以內的親戚關係,也就是說他們均是為司馬家效力的。
想通了這一點,司馬徽的目的,和他的種種行為,也就能理解了。司馬徽最終的目的,便是讓司馬家登上那至高無上的位置,因此,身為曹操的軍師的司馬懿,便是最好的人選。在他們的根基尚未穩固之前就要保全曹操、保全司馬懿。
既不能讓曹操的權力過大,這樣不好奪取他的位置,又不能讓別的勢力,將曹操滅了,這樣司馬懿的心血就全部白費了。因此最好的做法便是壯大兩家勢力,讓國家處於三個國家相互制衡的狀態,知道司馬家在幕後的實力慢慢鞏固之後,再將這樣的平衡打破,讓司馬家能夠坐收漁翁之利。司馬徽在其中的作用,便是創造三國相互制衡的局勢。
所以,他讓諸葛亮、龐統去輔助劉備,壯大劉備勢力;然後自己親自在曹魏坐鎮,要保證曹魏實力能在三國之中維持平衡,二來可以暗中配合司馬懿行事,加快實現司馬家的野心;同時又給孫權輸送大量人才,維持三國的平衡。司馬徽所做的一切,均是為了壯大司馬家,他的種種設計,各種謀劃令人敬佩。
司馬徽培養出了三位令人敬佩、能夠在戰場上憑藉一人之力扭轉乾坤的軍師,又憑藉一人之力,將劉備、周瑜、孫權三人把玩於股掌之間,讓一個存在感較弱的家族,登上了歷史的大舞臺,在歷史上留下了屬於這個家族的一段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