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羽曹操走後,劉備若聽從諸葛亮趙雲勸諫,攻打曹魏會有啥結果?

天空之城 2022/03/19 檢舉 我要評論

一、劉備東征前的爭論

三國雖是那些三國雄主們奮鬥一生的結果,但真正意義上的「三國」,卻是自曹操去世之後才開始的。標誌性事件,便是所謂的曹丕篡漢!由此漢朝滅亡,魏、蜀、吳三國開啟。而之前則統稱「東漢末年」。

當然這個劃分,對絕大多數人來言是無意義的。為何?看三國,就是看曹操的奸詐,關羽的忠義,周郎的氣短,還有呂布的反復等,如今卻把這幾位典型人物,踢出三國圈,那三國還看個啥?

這就是《三國演義》的影響,既讓三國成為了歷史上著名的一段非常時期,也讓史學家的權威感,都蕩然無存了——就算喊破喉嚨:曹操是真英雄,也比不過一張「大白臉」的造型。就算敲碎八百塊黑板:聽好,記住,三國始于漢獻帝禪讓。也比不過桃園三兄弟,在那一跪……

但兩者也有統一的時刻,無論《三國演義》,還是三國正史,都不約而同地把關羽丟荊州被除掉,當成改變三國歷史的一個大事件。以至于曹操走後,曹丕曾特意組織起身邊的智囊們,進行過一個主題分析:關羽被殺,劉備會不會替關羽報仇?

當時絕大部分人,都認為不會。理由也出奇一致: 蜀,小國耳,名將唯(關)羽。羽倒軍破,國內憂懼,無緣復出。

意思就是說,蜀漢就是彈丸小國,而真正的統帥,就只有關羽一人。如今關羽沒了,蜀漢軍威嚴重受挫,只能背地裡畫個圈圈詛咒,療傷還來不及呢,怎麼可能出兵替關羽報仇。

唯有劉曄大唱反調: 蜀雖狹弱,而備之謀欲以威武自強,勢必用眾以示其有餘。且關羽與備,義為君臣,恩猶父子;羽死不能為興軍報敵,于終始之分不足。

你們都說得沒錯,蜀漢是小國,但蜀漢的老大劉備,卻一直以剛強不屈,奮發自強這標籤為「人設」。如今,他的左膀右臂關羽沒了,劉備只能繼續強化自己這人設。否則人設一旦崩塌,後果更嚴重。更何況,劉備跟關羽的感情,猶如親兄弟一般,人若不替關羽報仇,還怎麼帶隊伍?

曹魏這裡爭論,蜀漢這邊吵得更凶!《三國演義》中,諸葛亮為了勸阻劉備東征,親自上奏摺。劉備卻看都不看,一把就將諸葛亮的奏摺扔了——這是劉備第一次,也是最後一次,這麼不給諸葛亮面子。

趙雲也挺身而出,表示:打可以,但卻不是打東吳,而是應該去揍曹魏。曹丕都篡漢了,他才是真正的國賊,是我們蜀漢真正的敵人。也就是說,趙雲勸劉備抓住主要矛盾,不能舍本求末!

不得不贊一句趙子龍,一眼就看出了本質。奈何劉備卻不顧諸葛亮和趙雲等人的勸阻,執意發動夷陵之戰,最終連蜀漢的未來都葬送在這次戰役中。

如今,問題也就來了,劉備若聽從諸葛亮趙雲等人的勸諫,他不選擇伐吳,而是北伐篡漢的曹魏,又會是什麼結果呢?

二、天時、地利、人和

首先就要看,伐曹魏的時機問題了。當時曹丕篡漢成功,最是需要安穩局面,便于吸收消化之時,畢竟還依然存在著漢室力量。這其實也是為何曹丕,那麼密切關注劉備動向的原因之一。

孫權為了幹掉關羽,已經主動抱了曹魏的大腿,雙方還處于蜜月期,只要分析透劉備,也就能看清大局了。

那麼對劉備來言,這個伐魏的時機好嗎?貌似很理想,但實則卻是一個坑。荊州丟了,不能自這裡出兵,就只能走漢中了吧。可問題是這條路,後來諸葛亮走了五次都走不出去,劉備就能出去?

須知,曹操和劉備的漢中之戰,才結束沒兩三年。曹丕篡漢後,為求平穩過渡,他必然會加強對漢中這裡的防守。曹真早在這裡嚴陣以待了——千萬別被《三國演義》騙了,曹真是三國名將之一,他若活著,司馬懿都出不來。

所以劉備伐魏,「天時」雖好,卻不存在「地利」之便,在這種情況下,「人和」 就成了決定性因素。那麼人和的情況怎樣呢?

首先要清楚的是,趙雲雖強調伐魏,卻並不是要求伐魏,僅僅是以這個理由,勸阻劉備伐吳而已。趙雲能看出主要矛盾,就看不出伐魏的困難?這不可能!

其次要清楚的是,劉備集團的人員構成。可簡單劃分為三派。其一是元老派,這是跟著劉備創業的,趙雲包括在內,且成了最關鍵的人物——他反對!

其二是荊州派,這個派系以諸葛亮為首,劉備集團的能量所在。筆者曾解釋過,劉備和諸葛亮的「魚水關係」,實則是指,劉備得到了以諸葛亮為首的,荊州人才群體的鼎力支持,並非僅僅是針對諸葛亮一人。所謂,三國有兩大人才庫,曹操擁潁川(荀彧),劉備占荊州(諸葛亮)。

因此在正史中,對于劉備伐吳,諸葛亮當時一言不發。因為「打回荊州」,是荊州人的普遍訴求,他們的家庭和根基都在荊州。諸葛亮身為荊州派首領,他怎麼表態?支持伐吳?明顯是臭棋!不支持,奈何這是荊州派系的訴求。故而不表態,就成了唯一選項。顯然,二選一下,伐吳還是攻魏,荊州派系必是力挺伐吳!

其三就是益州勢力(包括東洲派),這個派系最討厭的就是,動不動就出兵打仗,在家裡過安穩小日子多好。尤其還是在經歷了「 男子當戰,女子當運」的漢中之戰後,還打仗?別管打誰,這個派系都會反對!

最後匯總分析,顯然荊州派系是主戰派系。元老派系中趙雲反對,張飛必然支持,那麼你若是劉備,分析完「人和」之後,在這個二選一中,會做出怎樣選擇呢?必然跟劉備一樣,伐吳!

所以,從天時、地利、人和這三大要素分析,若劉備討伐曹魏,非常得不到普遍支持,反而還會失去統治根基,後果只會更嚴重。因為除了內部條件不允許外,當時的外部環境,更不支持劉備伐魏!

三、孫權的野心

孫權偷襲關羽,雖最初僅僅是為了自保。誠如司馬懿所言,他比任何人都怕劉備強大起來。因為蜀漢的水軍(關羽統領),足以跟東吳水軍抗衡。曹魏的水軍,卻始終是短板,而若想破東吳,則必須戰勝東吳水軍。

關羽之倒,其實就倒在了他對東吳構成了嚴重威脅之上。這同時也是為何關羽那麼牛的原因,陸戰、水戰、單挑,關羽樣樣精通!

所以,當孫權偷襲荊州,除掉關羽之後,明顯孫權的野心就起來了。啥野心?早在周瑜活著時,就有一個「吞併巴蜀」,跟北方對峙的大戰略。可惜隨著周瑜病逝作廢了。如今孫權手握荊州,除掉了最危險的敵人關羽之後,必然想實現這個大戰略。

在《三國志》中,記載得很清楚: 權破關羽,欲進圖蜀,拜(周)泰漢中太守、奮威將軍,封陵陽侯。

曹丕篡漢,還在吸收消化階段,不可能立刻征伐四方。關羽沒了,蜀漢遭到了空前削弱,正是「趁劉備病要他命」的好時機。所以孫權已經開始著手佈置,想著一口吞掉蜀漢了!

在這種態勢下,劉備若毅然北伐征討曹魏,孫權會樂瘋了,背後捅刀這時,幹一回是幹,兩回也是幹,何樂而不為?

所以若劉備當時選擇北伐曹魏了,在雍涼地區,必會遭到曹真所率領的曹魏精銳的阻擊而不能進取。

同時孫權這裡再來一個夾擊,劉備必會被撕碎。就演算法正活過來,恐怕也不能承受,兩大強敵的攻擊。劉備若真的北伐曹魏,就是一個死局,比東征孫權更兇險!

這其實就是為啥,劉備非要伐吳的原因——為了蜀漢能活下來,而不是苟活一時!

用戶評論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