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大家在看一些清宮劇時,對「八旗」這個詞彙並不陌生。「八旗」真正建立的時間是在1615年,當時滿族人努爾哈赤為了迎合戰爭的需求,讓部隊變得規范正式一些,就將自己的部隊分為黃、紅、藍、白四個旗,後來由于實力的不斷擴大,在原先四旗的基礎之上,又增設了四個旗,分別是鑲黃、鑲藍、鑲紅和鑲白,便有了後面的八旗。
他們都有各自的軍旗,皆以純色為主。而其中會延伸出來一個詞叫八旗子弟。清朝時期,八旗為其立下了不少的功勞,所以擁有了特權,受到了許多豐厚的賞賜,不必擔憂接下來的生活,也讓後代盡享榮華富貴,日子十分地快活。但因為泡在「蜜罐」裡太久了,漸漸地變得腐朽起來,也就是人們後來常用來形容八旗弟子的一個詞——紈絝子弟。
八旗子弟仰仗祖先的功勞而過上榮華富貴的日子,實際上自己並沒有為國家做過什麼貢獻,只懂得享受,又不創造價值。這「紈絝」便成為了他們身上永久的標籤。
清朝一共有十二個皇帝,生活各有不同,有的盡享榮華富貴,有的卻過十分清貧。其實在清朝,有很大一部分支出是用來「贍養」這些八旗子弟的,那麼養一個八旗弟子需要花費多少的錢財?這不算不知道,一算嚇一跳,讓人紛紛感慨,清朝能支撐這麼久,已經算是一個奇跡了。
首先我們從努爾哈赤的後代算起,孩子只要一出生便會有二十四兩銀子,此後的每個月都會領到五兩銀子的生活費,並且結婚後也能夠得到二十兩補貼,甚至去世後也能獲得撫恤金三十兩,將這些都加起來,他們完全不用擔心後半輩子的生活,每天不用幹活也能吃飽喝好,所以他們便可以整天遊手好閒,想怎麼快活就怎麼快活。
隨著歲月的增長,八旗子弟這個群體也越發龐大,人數急劇增多,差不多有三十萬人左右,如果按上面的數額計算,那麼清朝需要花費將近十億兩白銀來養這些人。關鍵他們只會拿著錢瀟灑快活地過日子,根本不會理會國家的興亡,清朝後面的賠款還是從百姓手裡搜刮過來的。
後來的清朝需要多次進行賠款,國庫早已虧空,卻還要養著這些八旗子弟,而且還不知節制,依舊揮霍無度,因此才會有如此感慨,清朝能夠堅持這麼久,也算是一個奇跡了,而它滅亡也是活該,養一群寄生蟲,早晚得蛀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