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中曹魏五子良將一人被擒四人被弓箭除掉,他們在正史中結局如何?

天空之城 2022/03/21 檢舉 我要評論

曹魏五子良將都做到了九卿級別的四方將軍,被俘投降的于禁和沒趕上曹丕篡漢的樂進受封亭侯,張遼、張郃、徐晃都受封縣侯,再往上一步,就是曹操、司馬懿級別的公爵了。

三馬食槽前,除了諸曹夏侯之外,曹魏級別武將最高的,就是張郃張遼等人,張郃還享受著準三公待遇(特進,朝會時位在三公之下,九卿之上)。

《三國志》這樣評價張遼等五人對曹魏的貢獻: 「太祖建茲武功,而時之良將,五子為先。」這就是五子良將的由來,陳壽給他們的排序,是張遼第一、樂進第二、于禁第三、張郃第四、徐晃第五,不知為什麼,有人把于禁說成了五子良將之首——于禁資格不如樂進,戰功不如張遼張郃,不是最先走也不是最后掛,忠誠度幾乎為零,他憑啥能位列五子良將之首?

在演義小說中,兩個曹魏五子良將也打不過一個蜀漢五虎上將,除了于禁被關羽拿下之外,另外四人全都倒在弓箭之下。

于禁的履歷和結局,正史和演義說法完全一致,就不用細說了:于禁這位老資格五子良將,被關羽罵了一頓關起來之后,又被東吳虞翻羞辱、被曹丕奚落,最后被活活氣沒了。

于禁受了好幾年窩囊氣,但最后還是落了全尸,其他四位在小說中可就沒那麼幸運了:樂進倒在弓箭之下,徐晃倒在弓箭之下,張郃倒在弓箭之下,張遼也倒在弓箭之下,新兵怕炮,老兵怕號,三國名將就怕箭矢呼嘯。

按照常規說法,樂進屬于在合肥濡須塢之戰中「重傷不治」: 「凌統縱馬提刀,出至陣前。張遼使樂進出迎。兩個斗到五十合,未分勝敗。曹休閃在張遼背后,開弓一箭,正中凌統坐下馬,那馬直立起來,把凌統掀翻在地。樂進連忙持槍來刺。槍還未到,只聽得弓弦響處,一箭射中樂進面門,翻身落馬。」

一箭射中了樂進面門的,是凌統的仇人甘寧甘興霸,這一箭救了凌統的命,也化解了東吳二將的不共戴天之仇: 「凌統乃頓首拜寧曰:‘不想公能如此垂恩!’自此與甘寧結為生死之交,再不為惡。」

凌統應不應該為一箭之恩而放下仇恨,這個且不去管他,反正在《三國演義》第六十八回之后,樂進再也沒有出現過。

在三國史料中,樂進當然沒有被甘寧除掉,他在合肥之戰后還升官了: 「增邑五百,并前凡千二百戶。以進數有功,分五百戶,封一子列侯;進遷右將軍。建安二十三年薨,謚曰威侯。」

樂進在《三國演義》中存在感不強,張遼卻是五子良將中表現最搶眼的一個,這主要是因為他跟關羽是很不錯的朋友。

關羽認為張遼的武功不在自己之下,那也等于承認自己武功遠遜于呂布呂奉先,關羽在小說中經常中箭,張遼也步了樂進的后塵: 「岸上一彪軍沖來,為首一將,乃丁奉也。張遼急拍馬來迎,被奉一箭射中其腰,卻得徐晃救了……張遼回到許昌,箭瘡迸裂而去,曹丕厚葬之,不在話下。」

丁奉在江表十二虎臣中排名最末(程黃韓蔣周陳董甘凌徐潘丁),但卻能一箭除掉五子良將之首(張樂于張徐),這主要是因為羅貫中最討厭的就是曹魏、最推崇的是蜀漢,東吳介乎褒貶之間,丁奉除掉張遼,也只是一筆帶過。

正史中張遼當然沒有被丁奉除掉,而且丁奉有沒有勇氣跟張遼正面硬剛也是個問題: 「孫權復叛,帝遣張遼乘舟,與曹休至海陵,臨江。權甚憚焉,敕諸將:‘張遼雖病,不可當也,慎之!’是歲,遼與諸將破權將呂范。遼病篤,遂薨于江都。」

張遼是關羽的朋友,徐晃也是,在正史和演義中,徐晃都是關羽的「大兄」。這位「大兄」很不講義氣,于是羅貫中就讓他倒在了叛徒孟達弓箭之下: 「徐晃被孟達射中頭額,眾軍救到寨中,取了箭頭,令醫調治,當晚離去,時年五十九歲。」

不講義氣的徐晃倒在反復無常的小人孟達之手,羅貫中算是替關羽出了一口惡氣,但是很遺憾,史料中的徐晃卻是病去的: 「明帝即位,拒吳將諸葛瑾于襄陽。增邑二百,并前三千一百戶。病篤,遺令斂以時服。」

曹魏五子良將已經掛了四個,碩果僅存的張郃也沒能逃脫厄運,無論是在正史還是演義中,他都倒在了諸葛亮的亂箭之下,不同點就是演義中張郃被萬弩齊發射成了刺猬,跟張郃一起被除掉在劍閣木門道的,還有他一百多個部將。

蜀漢騎兵不如曹魏虎豹騎,但是諸葛亮改進的連弩卻是很厲害,史料中的張郃的倒下也真的跟中箭有關: 「諸葛亮復出祁山,詔郃督諸將西至略陽,亮還保祁山,郃追至木門,與亮軍交戰,飛矢中郃右膝,薨。」

張郃打不過張飛,但卻為劉備和諸葛亮所忌憚,當年黃忠在定軍山陣斬夏侯淵,劉備還有點意猶未盡:「干掉夏侯淵不算啥,要是能宰了張郃,那就完美了!」

張郃中箭身亡,正史記載和小說描述基本一致,但張郃為什麼會中箭身亡,史料中卻有不同說法,曹魏郎中魚豢所著《魏略》就說張郃其實是被司馬懿坑了: 「亮軍退,司馬宣王使郃追之,郃曰:‘軍法,圍城必開出路,歸軍勿追。’宣王不聽。郃不得已,遂進。蜀軍乘高布伏,弓弩亂發,矢中郃髀。」

司馬懿老奸巨猾,智謀不在諸葛亮之下,他豈能算計不到諸葛亮撤軍時會設埋伏?在除掉張郃之前,諸葛亮已經用這個辦法干掉了曹魏后起之秀王雙(王雙在正史中確有其人,而且好像是兩個,一個在222年被朱桓拿下,一個228年被諸葛亮埋伏,不知這兩個王雙是否為同一人)。

在《三國演義》中,曹魏五子良將一人被擒四人倒在弓箭之下,但是按照正史記載,于禁在221年羞去,樂進、張遼、徐晃分別在218年、222年、227年病逝,真正被箭矢奪去性命的,只有張郃一人。就是這個唯一被弓箭除掉的五子良將,至今還有爭議:張郃追擊諸葛亮,是主動請纓還是被逼無奈?張郃智勇雙全,司馬懿為啥要借諸葛亮之手除掉他?張郃究竟是不是倒在司馬懿和諸葛亮的默契配合之下?

張郃是被誰算計了并不重要,筆者真正百思不得其解并想請教讀者諸君的是另外三個問題:如果蜀漢五虎上將的能力真的強于曹魏五子良將,為什麼沒能進取中原興復漢室?如果五子良將和五虎上將帶著一樣多的人馬,在同樣后勤補給條件下公平交戰,哪一方能獲得最后的勝利?五子加上五虎恰好十個人,這十位名將中,綜合軍事能力前三名是關羽、張飛、馬超,還是張遼、張郃、徐晃?

用戶評論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