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弘治年間,有一個名叫龐才多的書生,喜歡喝酒,常常醉得不省人事,卻樂此不疲。他的妻子古氏,懷了身孕,他也不管,依然每天出去呼朋喚友,一醉方休。
他的母親把他叫到一邊,告誡他要多照顧照顧懷孕的妻子,女子懷孕後,身體和情緒會出現變化,有男人在身邊開解,會好受一些。龐才多不耐煩地說:「不就生個孩子嗎?有啥大不了的?我沒時間侍候她。」母親氣得大罵他是混賬東西,他也不以為意,依然我行我素。
一轉眼,到了分娩之期,龐才多到朋友家裡喝酒,喝得酩酊大醉,夜不歸宿。早上起來,他急匆匆地往家裡趕去,路上遇見姑媽。姑媽問道:「聽說你的妻子生孩子了,生的是男是女?」
龐才多醉眼朦朧地說:「昨晚生孩子,應該已經生出來了,我還沒有回家,不清楚是男是女。」姑媽生氣地說:「你一個大老爺們,老婆生孩子,你卻在外面夜不歸宿,真不像話!」龐才多皮笑肉不笑地說:「姑媽,不就是生個孩子嗎?有接生婆,還有我媽,不用我瞎摻和。」
姑媽圓瞪眼睛,怒說:「你知道生孩子多痛苦嗎?你幫不上忙,至少要在屋裡等著,也不至於冷了女人的心,沒見過你這種不知冷暖的男人。」
龐才多嘀咕道:「自古以來,多少女子生孩子,不都是這樣子過來的?生孩子是女子的天分,能有多少痛苦?」姑媽白了他一眼,轉身走了。
回到家裡,龐才多來到臥室裡,詢問生了兒子還是女兒?妻子微笑著指著枕邊的小孩,說道:「是個千金,快來看看,長得多像你。」
龐才多有重男輕女的思想,一聽說是個女兒,心裡不喜,頓時拉長了臉。妻子看出端倪,說道:「女兒有什麼不好?女兒心思細,長大了會疼父母。」龐才多卻不滿地說:「說得好聽,就是一個賠錢的貨。」
妻子頓時漲紅了臉,辯解道:「這個世界上有男有女,才是完整的世界。沒有女人,你能出生嗎?沒有女人,你能結婚嗎?你離開了女人,能活得像模像樣嗎?」
龐才多語塞,嘟囔了一句,轉身要走。妻子哭著說:「十月懷胎苦,你沒有安慰一句,分娩之苦,你也沒有安慰一句,就因為生了一個女兒,你卻不給好臉色,像個男人嗎?」龐才多氣憤地說:「女人生孩子天經地義,水到渠成的事,有什麼痛苦?真是矯情!」說罷,摔門而去。
一轉眼,一年多過去,妻子又懷上了身孕。這一天,龐才多去親戚家裡做客,醉得太厲害。回來的路上,一不小心,掉進了池塘裡淹死了。人們將他打撈起來,抬回家裡,放在床上。他心口裡還有一絲溫熱,脈搏還在微弱地跳動,卻一直不醒。
龐才多迷迷糊糊地被人架到一處地方,只聽一個老太太的聲音響起,說道:「這人醉得太厲害,你們給他醒醒酒,也好讓他長個記性。」話音剛落,就有人掰開他的嘴,灌進一瓢東西,又騷又臭,噁心無比。龐才多嘔吐起來,不一會兒,清醒了過來,發現剛才喝下去的是一瓢糞便。他禁不住又嘔吐起來。
老太太責怪說:「你一個讀書人,不好好地領會聖賢之道,卻沉迷於這些,真是不像話。你也不想想,你要是醉後溺水沒命了,你的母親豈不是傷心欲絕?你的老婆孩子怎麼辦?這一次,我出手救你,下一次,可就沒有那麼幸運了。」
龐才多睜開眼一看,面前的老太太似乎是土地奶奶。他的母親從小督促他,每個月的初一十五,到土地祠裡給土地爺爺和土地奶奶燒香叩頭,祈求他們保佑,因此他認識土地奶奶,和土地祠裡的塑像,一模一樣。他趕緊跪下叩頭,保證以後不再醉酒了。
土地奶奶點點頭,說道:「好吧,我送你回去吧。」說罷,將龐才多使勁一推,他醒了過來,發現躺在床上,旁邊傳來老婦人的聲音,「謝天謝地,醒了。」
龐才多發現有點不對勁,抬頭一看,屋裡有兩個老婦人,地上還擺著一盆熱水,他的肚子非常大,原來他成了孕婦,正準備生孩子。他急忙說:「錯了錯了。」逃出了孕婦的身子。
他剛逃出來,就看見土地奶奶站在面前,將他堵住,說道:「沒有錯,我就是讓你當一次孕婦,嘗嘗生孩子的滋味。」將他使勁一推,他又回到了孕婦的身體裡,醒了過來。
原來,這家的孕婦生孩子,因為緊張,一下子暈了過去。土地奶奶留住她的魂魄,把龐才多推了進去。
龐才多開始生孩子,他這才知道,生孩子也不是那麼容易的,真的很疼。偏偏他又遇上了難產,折騰了大半宿,終於順利地生下了孩子。他簡直快要虛脫了,孩子生下後,他心裡一陣輕鬆,暈了過去。
土地奶奶將孕婦的魂魄一推,孕婦醒了過來。土地奶奶笑眯眯地看著龐才多,問道:「生孩子的滋味如何?」龐才多羞愧地說:「多謝土地奶奶,讓我體會到了生孩子的不易。」土地奶奶笑著說:「知錯能改,善莫大焉,不用我教,你知道以後該怎樣對待你的妻子了吧?」
龐才多點點頭,說道:「如此刻骨銘心的經歷,早已觸動了我的心靈,你但請放心,我會對妻子好的。」土地奶奶點點頭,將他使勁一推。龐才多醒了過來,發現妻子孩子和母親,都守在床邊。
見他醒了過來,一家人喜極而泣。他這才知道,她們已經守在床邊一天一夜了,粒米未進。
自此後,龐才多不再喝酒了,因為一旦端起酒杯,他的嘴裡就會出現糞便的滋味。自此後,他對妻子好了起來。這一次妻子懷孕,他無微不至地照顧著。到了分娩之期,他坐在床邊,一直握著妻子的手,為她鼓勁。
有些事情,只有親身經歷了,才能感同身受。本故事採用了荒誕的筆法,在於借事喻理,勸喻世人,與封建迷信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