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法有雲: 「用兵之法,十則圍之,五則攻之,倍則戰之,敵則能戰之,少則能逃之,不若則能避之。」 但是三國正史中這一戰,卻違背了兵法常規,證明數十倍於敵,圍攻也未必能取勝,。更令人難以置信的是,這一戰的大輸家居然是大家心目中算無遺策的諸葛亮。
諸葛亮是一位武器專家,他改良了連弩,又在推廣了絆馬釘,讓曹魏虎豹騎叫苦不迭,還有木牛流馬,雖然陳壽在《三國志》中已經用文字講明白了基本構造和零件尺寸,但是至今也沒有人能仿造出來。但是在三國正史中,諸葛亮並不是無敵的,他這位武器專家遇到另一位武器發明家,就像公輸班遇到墨子,數萬人也沒有打過人家一千,輸得比失街亭還丟臉。
這一戰堪稱三國時期科技含量最高的一戰,因為這是史料記載的火.箭第一次應用於實.戰;這一戰眾寡懸殊程度也可排在三國的第二位,因為敗者是諸葛亮,所以演義就把故事反轉了——寫成了諸葛亮最終獲勝,獲勝者被諸葛亮嚇厶了。
一說被諸葛亮嚇厶,讀者可能一下子就猜到了:你說的是陳倉守將郝昭!
沒錯,這位在正史中打敗諸葛亮,在小說中被諸葛亮嚇厶的曹魏名將,姓郝名昭字伯道,是山西太原人,跟山西運城人關羽算半個老鄉。
這位郝昭是史料記載的應用火.箭作.戰的第一人,所以如果按照誰最先使用誰有專利權的原則,郝昭可以算是火.箭發明人——諸葛亮不是連弩發明人,他是武器改良專家:「損益連弩」說的是他在千人基礎上進行了改造,似乎可以享有外觀設計專利。
諸葛亮遇到郝昭,就像公輸班遇到墨子,這話也不是小編發明的,而是評點《三國志通俗演義》的毛宗崗說的: 「孔明不減公輸,郝昭不減墨翟。」
都說演義三分虛七分實,跟正史比較,郝昭以不足一千人硬抗諸葛亮數萬人這段記載,居然驚人地相似,只有一個地方稍有出入,那就是演義中說郝昭有三千人,實際上郝昭只有一千來人,硬是頂住諸葛亮二十多天的強.攻,堅持到援.軍到來。
因為演義和正史即在基本一致,所以我們還原陳倉之戰就不會那麼枯燥了 。
陳倉之戰發生於西元229年,諸葛亮第二次出祁山伐.魏,曹真預判到諸葛亮必然要拿下陳倉以確保兩道暢通,就事先派遣守城專家郝昭帶著一千人去加固城池,等待諸葛亮來撞南牆。
於是三國正史中科技含量最高、眾寡第二懸殊的一場戰.鬥就此拉開序幕。
風塵僕僕的諸葛亮來到陳倉城下,郝昭已經把陳倉城打造成了一塊難啃的硬骨頭。雖然諸葛亮人數數十倍于郝昭,但是郝昭佔據地利,硬拼拿人頭堆,這種事情諸葛亮不幹 。
於是諸葛亮派出了勸降使者、山西太原人靳詳,希望郝昭看在同鄉份上,獻出陳倉城。但是郝昭的態度很堅決: 「魏家科法,卿所練也;我之為人,卿所知也。我受國恩多而門戶重,卿無可言者,但有必厶耳。卿還謝諸葛,便可攻也。」
第一次勸降沒成功,諸葛亮還想再做一次努力:「眾寡懸殊,你的抵抗毫無意義!」郝昭這次連情面也不講了:「 我識卿耳,箭不識也!」
既然郝昭吃秤砣鐵了心,諸葛亮也沒辦法了:說話你不聽,那就開打吧!這一打才知道,郝昭不但吃了秤砣,連城牆都「包了鐵皮」。諸葛亮第一次攻.城,採用的是常規方法,雲梯爬牆、沖車撞門。
諸葛亮老方法遇到了新科技: 「昭於是以火.箭逆射其梯,梯然(燃),梯上人皆亡。」這是正史記載的火.箭第一次用於實.戰。
未知的總是可怕的,於是大家另找突破口:「城門、城牆可以撞開,大家推著沖車同去!」對攻.城的沖車,郝昭也有好招兒: 「昭又以繩連石磨壓其沖車,沖車折。」
沖車、雲梯都不好使,諸葛亮還有後招,他又推出了另一種進.攻型武器「百尺井闌」。百尺為十丈,井闌就是箭樓,由墨子發明, 「亮乃更為井闌百尺以射城中,以土丸填塹,欲直攀城,昭又於內築重牆。」牆中有牆,郝昭一招兒破了諸葛亮兩招兒,第二次未果,諸葛亮還是只能望城興歎。
連續兩次失利,諸葛亮祭出了絕招——土工作業。但是諸葛亮會土工作業,郝昭也會: 「亮又為地突,欲踴出於城裡,昭又於城內穿地橫截之。」
相持不下二十多天,諸葛亮技窮,郝昭也不輕鬆,畢竟一千對數萬,累也能把人累厶。於是曹真派費耀、曹叡派張郃,兩路人馬星夜馳.援陳倉。
曹真、費耀很著急,魏明帝曹叡也很著急,只有張郃不著急,他有過打敗諸葛亮的記錄,所以好像並不怵諸葛亮。在曹叡舉行的送行宴上,張郃喝起來沒完,曹叡急了:「 遲將軍到,亮得無已得陳倉乎?」張郃笑了: 「比臣到,亮已走矣!」
那一戰,很明顯是郝昭贏了,而且肯定收穫的人頭夠多,所以他才封侯。陳倉一役,郝昭成了諸葛亮揮之不去的夢魘,要不是郝昭病厶,諸葛亮伐.魏都多一層顧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