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問】演義中的劉禪昏庸無能,真實歷史上他又如何呢?

諸葛村夫 2021/10/16 檢舉 我要評論

在三國歷史上,孫堅的兩個兒子中,孫策被袁術稱讚道「使術有子如孫郎,死複何恨!」而擊敗曹操的孫權,更是讓後者發出了「生子當如孫仲謀。」的感歎。當然,曹操的兒子曹丕、曹植,至少也是才高八斗的人物。

但是,相對于曹魏和東吳兩家, 蜀漢領導人劉備的兒子就明顯遜色了不少。尤其是繼承劉備皇位的劉禪,在世人看來不僅愚蠢,而且昏庸無能,連《三國志》的作者陳壽也是看不下去了,指責劉禪是「昏聵之主」。此外,劉禪也為中華文化貢獻了「樂不思蜀」和「扶不起的阿斗」等典故。

那麼,劉禪真的是人們所說的昏庸之主嗎?難道,他比現在大街上碰瓷訛人的老頭還要扶不起嗎?

劉禪,生于西元207年,字公嗣,小名阿斗。他是在劉備的顛沛流離生活當中出身的,其實小時候日子過得並不好,甚至還不如一個普通人家的孩子。

當年劉備投靠荊州劉表之後,劉表的兒子不爭氣向曹操投降,投降了還不告訴劉備,然後曹操就一窩蜂向帶著大批人馬的劉備沖了個過來。劉備常年征戰跑得快,一溜煙就跑掉了。然而戰/亂當中劉禪落下了,趙雲回去救回劉禪,遞給劉備,劉備為了籠絡人心,把劉禪一把摔在地上道:

「為汝這孺子,幾損我一員大將!」

從小就被當作一種政治工具的劉禪自小就有了一份特別的心思,他時刻注意保護自己。

劉備走後,劉禪順利繼位。

然而從小顛沛流離的劉禪當然知道,他雖然當了蜀漢的皇帝,其實則完全不能掌控蜀漢政權,于是他乾脆把所有的事情都交給了諸葛亮。自己則在宮中慢慢的發展自己的力量,結交一些他可以結交的人,這其中當然也包括宦官了。

諸葛亮為了鞏固自己的地位和繼承劉備「光復漢室」的政治理想,一直在頻繁的發動北伐戰爭,弱小的蜀國與強大的魏國連年戰爭,其中根本沒有取得什麼實質性的勝利。

劉禪看到這一切的時候十分著急,數次勸阻諸葛亮不要北伐,先休養生息把國力提起來才是正道,然而劉禪的規勸並沒有讓諸葛亮意識到這個問題,反而使得諸葛亮覺得劉禪是畏懼戰爭,認為劉禪是貪圖享樂,便作《出師表》來教訓劉禪。

雖然後人誇讚《出師表》時這樣說:「讀諸葛孔明《出師表》而不墮淚者,其人必不忠」

但是你仔細的看看《出師表》,作為一個臣子,諸葛亮在《出師表》當中把國家的人事安排全部都一人定奪了:

「尚書、長史、參軍,此悉貞良死節之臣,願陛下親之信之」

"至于斟酌損益,進盡忠言,則攸之、禕、允之任也。」

這樣的人事安排在諸葛亮的《出師表》中很多,雖說任人唯賢,但是也要看這個賢人是對諸葛亮忠,還是對劉禪忠吧?這一幫子人全是你諸葛亮安排的,你說萬一諸葛亮有二心,劉禪豈不是很危險?但是劉禪對此卻並沒有直接發表看法。

劉禪的忍讓直到諸葛亮的離去,都沒有顯露出來,雖然期間也有因為害怕諸葛亮功高震主而把諸葛亮召回的事情,但是基本上後面就和好如初了,在隱忍這一方面,劉禪絕不比劉備差。

等到諸葛亮快要死的時候,劉禪才顯露出他聰明的一面,他派人去問了諸葛亮兩個問題:

第一,就是問諸葛亮對他自己的後人有什麼安排嗎?

第二,才問誰可以接替諸葛亮的職位啊?

從這個提問順序估計諸葛亮都可以看出劉禪其實並不傻,他知道雖然諸葛亮快要死了,但是仍然有改天換地的本事,所以先問諸葛亮的家事,以撫慰諸葛亮,再問蜀國的國事,希望諸葛亮能夠給出一個合理的答案。

直到這時候,諸葛亮才知道,阿斗,並不傻,他擁有遠超別人的城府。

從三國亡國之君的結局來看,劉禪也算是比較好的了。他雖然說了一句:「此間樂,不思蜀」的廢柴話讓司馬炎恥笑,但是卻因此而得以善終,留下了劉備家族的血脈。

用戶評論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