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史書中,總有一些超凡之輩,這些人物雖然以人自居,但卻幹出了神鬼一般的事蹟,甚至被後人無限神話。在這些人物中,諸葛亮無疑是最受關注一位,他一手神鬼八陣圖,號稱可抵10萬精兵,一曲五丈原悲歌,更是讓外國友人落淚,所有人無不敬佩他,所有人無不奉他為神。
但可惜的是,如此強悍的人物,卻明珠暗投,跟了劉備這樣一個先天不足的君王,最終只能在六出祁山的無奈下吐血離去。假若當時諸葛亮能跟隨曹操,強強聯合之下,恐怕整個歷史都將翻轉,三國甚至可能提前統一。正因為有這樣的可能性,所以歷史學家和讀者都往往扼腕歎息。
那麼問題來了,既然諸葛亮有更好的選擇,為何他卻沒有走上這條應該被設想的道路呢?到底是曹操有眼不識泰山,還是諸葛亮自己看走眼了呢?
一、諸葛亮在劉備三顧茅廬時,只是一個默默無聞的年輕人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陽,苟全性命于亂世,不求聞達于諸侯……」這是諸葛亮在《前出師表》裡對劉禪說的一段話,意思是:當年我是一個農民,在南陽種田,只是想在亂世之中保全性命,不奢求在諸侯之中出名。
諸葛亮這段話並非謙虛之詞。當年,劉備三顧茅廬請諸葛亮出山時,他真的只是一個在鄉下農村種田的年輕人。
那一年,是207年。劉備已經47歲(虛歲),諸葛亮才27歲。當時,諸葛亮隱居在荊州隆中,過著寄人籬下的日子。雖然諸葛亮以管仲、樂毅自居,可除了幾個好朋友外,周邊的人都對他不屑一顧(時人莫之許也)。這就是說,諸葛亮根本就沒啥名氣。就算有,也只是局限在荊州。所以,劉備到了荊州之後,才聽司馬徽推薦諸葛亮,第一次知道他的名字。
這裡還有一個微妙的細節。
207年,劉備屯兵于新野時,司馬徽向他推薦了諸葛亮。可是,劉備無動于衷。直到6年後,徐庶再次推薦諸葛亮時,劉備這才有點心動,抱著試一試的心態希望徐庶將諸葛亮帶來見個面。這個細節充分地說明了,諸葛亮的名聲還沒有大到讓劉備「如雷貫耳」。
在1800多年前,交通和通訊條件都非常差,一直在北方一帶活動的曹操,極有可能不知道有諸葛亮這號人物的存在,他怎麼可能去請一個不存在的人物?
二、曹操手下有大把的謀士,不遜色于諸葛亮
退一步而言,就算曹操知道荊州有一個很厲害的諸葛亮,也不會辛辛苦苦跑到荊州去請他。因為,他手下有大把的謀士,個個都是精英,人人都是俊傑,不遜色于諸葛亮。
曹操手下有五大謀士,分別是郭嘉、荀彧、賈詡、荀攸、程昱。被卞夫人贊為「有蓋世文才」、讓曹操自覺「我才不及卿,乃覺三十裡」的楊修,都排不進這個五大謀士的名單裡。
郭嘉是曹操陣營中最年輕的謀士,也是公認的曹操第一謀士,以著名的「十勝十敗」說,幫助曹操擬定了近期和遠期的作戰目標,從而確定了自己在曹操智囊團中的核心地位。
荀彧是五大謀士中最早「棄暗投明」投奔曹操者,曹操高興壞了,說:「你就是我的張良啊(吾之子房也)。」 事實證明,荀彧當得起「吾之子房」這個評價。194年,正是在荀彧的建議下,曹操集中力量奪回了兗州,為統一北方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賈詡為曹操立下的功勞有:勸說張繡投降曹操,說服曹操與袁紹在官渡進行決戰。特別是後者,曹操一戰將稱霸一時的袁紹打得再也沒有翻身的機會,自己取而代之。這場戰/役太經典,還被寫進了教科書。
荀攸神機妙算,為曹操貢獻了許多「金點子」,包括在「官渡之戰」中提出「聲東擊西」計策,除掉了袁紹大將顏良;戰後又提出「誘敵深入」計策,除掉袁紹大將文醜。
程昱對局勢的判斷極為準確。194年,曹操混得很差,這時候袁紹拋來橄欖枝,請他到鄴城去主持工作。曹操頗為動心:跟著袁紹過日子也不錯嘛。幸好程昱及時制止了他,否則後來的三國就沒他什麼事兒了。
三、曹操不是劉備這種仁慈寬厚之人,拿不下面子去請諸葛亮
我們再退一步,就算曹操手下沒有什麼謀士,急需用人之際,他就會親自上門請諸葛亮出山嗎?
答案仍然是:不會。
曹操的性格與劉備不同。劉備仁慈寬厚,平易近人;曹操桀驁不馴,奸詐狡猾。劉備能夠三顧茅廬,曹操怎麼也做不到。換言之,曹操手下謀士如雲,都是謀士主動前來投靠他,哪一個是他降低身份前去請來的?曹操會為諸葛亮破例
大機率出現的情況是:曹操得知荊州有一個很厲害的角色諸葛亮後,將信將疑地派人前去請他出山。顯而易見,諸葛亮不會答應。使者回去報告後,曹操火冒三丈,暴脾氣當場發作,立即派一隊士兵放火燒了諸葛亮的草房子。
我曹某寧負天下人,還怕多你一個諸葛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