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大帝,本名愛新覺羅·玄燁,是清王朝入主中原後的第二位皇帝。他八歲登基,十四歲親政,年少時挫敗權臣鼇拜,肅正朝綱;隨後又平定三潘,統一臺灣,擊敗沙俄......
可以說,在他的勵精圖治之下,清王朝傲視天下,為綿延百年的康乾盛世開創了良好局面,被後世稱為「千古一帝」。
值得一提的是,這樣一位雄才大略的皇帝,卻和哈密瓜有一段鮮為人知的淵源。根據史料的記載啊,哈密瓜在東漢永平年間就成為進貢的瓜種了。
不過,因為新疆和中原王朝分分合合的關係,哈密瓜的進貢也出現了許多的波折。那麼,康熙皇帝又是如何與哈密瓜扯上關係的呢?今天咱們就來聊一聊其中的故事。
出使新疆初見甜瓜話說,康熙三十六年,哈密地區的首領額貝都拉,為了得到清王朝的保護,主動要求上貢清朝。于是,康熙便授予額貝都拉為哈密地區的「劄薩克一等達爾汗」,後世稱他為第一代哈密王。
一年後,清廷派遣欽差大臣布林賽到哈密清查人戶,編旗入籍。在哈密,布林賽經過幾個月的精心工作,終于完成了康熙帝交給的任務。
隨即,他來到哈密王額貝都拉王宮中,和額貝都拉開始商議第一年的進貢事宜。額貝都拉信心滿滿地帶著布林賽來到自己的寶庫裡,讓布林賽挑選貢品。
在清廷,見多了黃金珠寶的布林賽掃了一眼寶庫。在他看來,那些金銀珠寶若是給他還可以,但是進貢給康熙皇帝,根本就不值一提。
在此情況下,布林賽便對額貝都拉說,「除了這些金銀珠寶外,有沒有一些特產?」額貝都拉先是眉頭一皺,心想他估計是看不上這些。
于是,額貝都拉便帶著布林賽來到了自己的另一間庫房。在這個寶庫裡,布林賽挑了不少在中原大地沒見過的東西,比如哈密特製的小刀、大布、特產鹿角、梧桐堿、以及羊羔皮等。
無意間,他又在一個角落裡發現了幾籮筐的瓜果,瓜果呈淡青色紡錘形,表面有很多突出的條紋,非常好奇,于是問道「這是何物?」
「這是鄯善的甜瓜,每年瓜熟之時,鄯善王都會送一些給我,很好吃」,額貝都拉邊說邊讓人切開給了一塊給布林賽。
布林賽嘗了以後連連稱讚,他對著額貝都拉說道:「這個一定要帶上,越多越好」,布林賽說完,沒一會就把整個瓜都吃完了。
布林賽料定了康熙會喜歡,對于身在一個封建王朝的大臣來說,沒有比借別人的手給皇帝上貢而取得寵倖來得既輕鬆又愉快的事了。
木桶養瓜護送進京額貝都拉採納了布林賽的建議,馬上命人去鄯善採摘了數十個上等的鄯善甜瓜。只是,鄯善的甜瓜摘下來之後不到7天便會變質損壞,而哈密到京城幾千里之遙,得走幾個月的時間,這可如何是好?
百思不解之余,額貝都拉便召集群臣以及當地養瓜的能手一起想辦法,經過了一段時間的捉摸,他們終于想出了一個「保鮮」的方式。
他們算好哈密瓜的成熟期以及回京的路程。在新疆由于日照充足,鄯善瓜長得快,3-4個月就能成熟。可是,在其它地方因為光照沒那麼充足,熟得會比較慢,大概得5-6個月的時間。
在此資料的基礎上,額貝都拉讓人找來了一些木桶,又把優質的土壤在這幾個木桶裡,緊接著再把半成熟的鄯善瓜栽種進幾個特製的大木桶中,第一步算是完了。
隨後,額貝都拉又徵召了多個種瓜能手,和布林賽一起上路,路上對木桶裡的鄯善瓜悉心養護,以保證這些瓜能安全到康熙的手中。
就這樣,一行人帶著特製的小刀、大布、特產鹿角、梧桐堿、和羊羔皮等特產,還有少不了金銀珠寶、特產蜜瓜,浩浩蕩蕩地出發了。
龍顏大悅欽賜瓜名經過了一路的顛簸和一路的跋山涉水,終于將蜜瓜送到了京城。話說,康熙帝見到了這瓜,額覺得很新奇。
乍一看,它長得沒西瓜圓,也沒南瓜大,但拿在手裡卻很重,而且瓜的表面條紋很多,摸起來也很有質感。
于是,康熙趕忙命人切開,一時間色澤金黃、肥厚多汁的瓜肉呈現在眼前。康熙吩咐讓一眾妃子和大臣們都嘗了嘗,眾人的評價都非常高,清脆爽口,味甘如蜜,餘香繞口,經久不散。
康熙吃完後也是龍顏大悅,隨口說道:「這哈密瓜果然不錯,乃是瓜中上品,以後每年都要進貢......」
布林賽剛要解釋這瓜來自鄯善,叫鄯善瓜,但哈密王額貝都拉卻搶先一步,他也根本顧不得去糾正瓜名是什麼,或許他也不想去解釋,只是連連對康熙允諾說:
「只要陛下喜歡,我今後年年上貢」,而後康熙再次問道:「那這瓜是否可以在我大清栽種,那樣就無須勞師動眾了」。
「陛下有所不知,這鄯善……哈密瓜生長的土壤特別,而且需要的光照不一,唯有我哈密才能結得如此香甜」,額貝都拉答道,聽到這樣的解釋康熙也只好作罷。
據清《回疆志》記載:「自康熙初,哈密投誠,此瓜始于貢,謂之哈密瓜」。此後,「貢瓜年年渡盧溝」成為定例,而哈密瓜遂名聞遐邇。
後來的光緒年間進士、翰林院編修宋伯魯在《食哈密瓜》詩中,對此也有記載:「龍磧漠漠風轉沙,胡駝萬里朝京華。金箱絲繩慎包匭,使臣入貢伊州瓜......金盤進禦天顏喜,龍章風藻為褒嘉。」
由此也可說明,哈密瓜名稱的由來,以及在康熙之後年年上貢是比較可信的事實。鬥轉星移,現在的交通較三百多年前,已經進步了很多。
遠在新疆的瓜果、葡萄乾等特產當天就能運到各地。同時,培育技術也比以前大大提高,在全國很多地方都有哈密瓜的栽培,而且口感也不比它的原產地鄯善差。
只是,它原本來自哪裡,它的本名叫什麼,是叫鄯善瓜,還是叫哈密瓜,幾乎沒人去在意。康熙帝欽賜的名字,多少給它添上了一份傳奇的色彩,我們也錯叫了300年之久,至今沒有改過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