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打仗為何一方掛免戰牌,雙方都會休戰?

天空之城 2021/11/24 檢舉 我要評論

古代封建王朝沉澱五千年,歷經四百多位皇帝,每次朝代的更替,難免都免不了戰爭,雖然外面很難看到古代戰爭的樣子,不過通過一些電視劇也能窺探一二,而且在對戰當中,經常會出現一個「免戰牌」的東西。

這塊「免戰牌」就如同字面的意思,雙面免戰,一旦對方掛上免戰牌,另外一方就必須停止進攻,這塊免戰牌的作用力真的有怎麼大嗎?難道掛出免戰牌後,就不怕另外一方暗中偷襲嗎?

免戰牌,最早的記錄是在春秋時期,像晉楚邲之戰,西元前597年,楚莊王圍攻鄭國,晉國派荀林父率三軍再次救鄭國,雙方就在邲地發生爭鬥,當時鄭國兵強馬壯,第一輪進攻楚國險些戰敗。

于是就掛出了免戰牌,鄭國當時就停止了進攻,當時楚國就發出消息,說秦國要來了,鄭國的將帥就商量戰術,導致將帥都產生了分歧,而楚國就看到了鄭國的弱點,就放下免戰牌,適當出擊,擊敗鄭國。

免戰牌的作用是有的,雖然雙方會避免交戰,但是這並不代表雙方會停止進攻,在免戰期間,雙方都會使用有限的時間去研究有用的戰術,在古時,人品是非常重要的,如果將帥之間不遵守信用,是要貽笑大方的。

這點在《左傳》中就有相關記載,楚軍的許伯,樂伯,被晉軍追上,他們手中又只剩下一支箭,就射殺一隻麋鹿,獻給追兵的首領,首領一看,就認為他們善于射箭,說出的話又非常有理有據,就放了他們。

晉軍有一次逃跑是,戰車陷入了泥地當中,而追殺他們的楚軍不但沒有痛下殺手,還幫助他們脫困,兩國的士兵甚至還開起了對方的玩笑,古人其實是很注重一個禮字,也就是「刑不上大夫,禮不下庶人」。

一方掛出免戰牌也就是這個道理,在春秋戰國時,君王都非常注重人才,所以在當時別國將軍投靠另外一國的事經常發生,曾經楚國的夫差就投靠的秦國,結下了秦晉之好,所以在每次的對戰當中,每個國家不到萬不得已都不會下死手。

而想要掛出免戰牌,也要告訴另外一國一定的理由,不能說想掛就掛,但是一旦掛出免戰牌攻城的士兵除了在城門底下謾駡之外也無可奈何,畢竟兩國之間還是得遵守這個「禮」字。對此,你怎麼看?

用戶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