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安二十四年(219年)秋,關羽發動襄樊之戰,與曹操大將曹仁、于禁、徐晃等打了幾個月,被孫權偷襲後路,丟失荊州,隨即敗走麥城,被擒遇害。
建安二十五年(220年)正月,曹操在洛陽病逝,其子曹丕繼位丞相、魏王,改建安二十五年為延康元年。
曹丕繼續控制東漢朝政,權傾朝野,並開始一步步加快逼宮的步伐。
延康元年十月(220年),曹丕逼迫漢獻帝劉協禪讓,曹丕為了堵住天下人之口,假意推辭了三次,然後登受禪台接受禪讓,正式稱帝,是為魏文帝,曹丕降封漢獻帝為山陽公,至此,東漢滅亡。
曹丕在篡漢的過程中,很多大臣都成為了曹丕的幫兇,他們為了曹丕的上位,紛紛加入了逼宮的人群之中。
曹丕稱帝,他們作為擁戴之臣,對他們意味著加官進爵,享受榮華富貴。因此,在曹丕登上帝位之時,這些人表現得喜氣洋洋。
然而,在這些人歡呼的人群之中,有兩個人神色黯然,作為曹魏重臣,似乎心有不快,曹丕見了,心中不悅,久久不能釋懷。
這兩個人是誰呢?
他們是華歆和陳群。當時,華歆擔任相國,陳群擔任尚書令。
于是,曹丕將華歆改任司徒,不讓華歆擔任相國了。
曹丕最終還是沒忍住,質問陳群:「我順應天意,接受漢帝禪讓,文武百官沒有不高興的,為什麼你與相國臉色不快呢?是不希望我稱帝嗎?」
陳群聽了,回答說:「臣與相國曾經是漢朝大臣,作為臣子,我們內心雖然看到陛下稱帝高興,但是,出于義理,臣等的神色應該是畏懼、甚至是憎恨陛下才對,這其實是我們作為大漢臣子的一點職責。」
曹丕聽了,頓時疑惑解開,心中非常高興,隨即又重用了華歆和陳群。
《三國志》注引《華嶠譜敘》記載:文帝受禪,朝臣三公已下並受爵位;歆以形色忤時,徙為司徒,而不進爵。魏文帝久不懌,以問尚書令陳群曰:「我應天受禪,百辟群後,莫不人人悅喜,形于聲色,而相國及公獨有不怡者,何也?」群起離席長跪曰:「臣與相國曾臣漢朝,心雖悅喜,義形其色,亦懼陛下實應且憎。」帝大悅,遂重異之。
在演義中,華歆逼迫漢獻帝,比曹丕更甚,甚至,拔劍相威脅。
但在史書記載中,並非這樣,《魏書》記載,是華歆捧著皇帝玉璽,獻給了曹丕。
太和五年(232年),華歆病逝,活了七十五歲,諡為敬侯。
五年之後,青龍四年(237) ,陳群病逝,諡為靖侯。
正始四年(243年),華歆和陳群配享曹操廟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