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權熬走曹操劉備曹丕之後,又忍了3年才敢稱帝,他到底怕什麼?

天空之城 2022/02/24 檢舉 我要評論

相比于曹操和劉備來言,孫權一貫被稱為三國第一有福之人。基業是老爸孫堅和哥哥孫策,替他打下來的。因而讓孫權不必如曹操和劉備一樣,既九死一生的創業,又膽戰心驚的守業,讓他輕鬆就躋身于三國三大雄主行列。

甚至孫權還能以此為資本,鄙視一把相當于同齡人的曹丕——孫權比曹丕大五歲。不過這卻讓孫權,狂秀優越的同時,又吃了個啞巴虧,曹操那句「生子當如孫仲謀」,咋理解?

站在孫權角度,這妥妥是鄙視,或者說是別有用心的「長輩誇讚」。站在曹操角度,卻又是正常無比,咋了?事實不是如此嗎!而最難受的就是曹丕,莫非我真就比不過你孫權嗎?

這其實就是孫權最大的尷尬。雖是三國三大雄主之一,卻是三人中最遭調侃和輕視的那位。哪怕孫權在赤壁和夷陵都贏過,但功勞卻是周瑜和陸遜的。至于孫權自己,對不起:生子當如孫仲謀,合肥十萬送人頭。

這又該咋解釋?也是事實吧!因此孫權哪怕再不高興,也只能捏著鼻子表示:的確沒法跟曹操和劉備比較。

曹操一生可歸結于「霸氣」兩字,手握漢獻帝,橫掃三國諸雄,一個橫槊賦詩,就足以藐視天下了。

劉備一生可歸結于「豪氣」兩字,哪怕輸得啥都沒有了,劉備卻依舊奮勇前行,連最終的白帝城托孤,都那麼堅決徹底。因此劉備那麼弱小的身板,卻成為了曹操一生的對手,也就一點都不奇怪了。

至于孫權,雖貼著「福氣」的標籤,但實則在這福氣的背後,卻是孫家三代人的悲苦,哪怕孫權也被這種悲苦給困擾一生。且為此還遭到過各種鄙視。這就是為啥孫權熬走曹操、劉備、曹丕之後,又忍了三年,才敢稱帝的根本原因,

孫權真的是,在害怕一些東西!那麼有福氣的孫權,到底有啥悲苦,他又在怕些什麼東西?

其一:怕名不正言不順

曹丕之所以推倒漢獻帝,登基稱帝開國曹魏,雖是必然,老爸曹操給他做好了一切,同時卻又是得不如此。曹操啥也不說就在那一站,別管你是諸曹夏侯,還是門閥士族,都要老老實實的。曹操的霸氣,是真刀真槍打出來的。

但曹丕有曹操這霸氣和威望嗎?沒有!他若想坐穩就必須稱帝!若不稱帝,就給予不了手下人更大的好處或利益,換取他們的支持。況且所謂的漢朝,已經名存實亡了,曹丕稱帝在曹魏內部,已經是大勢所趨。

劉備稱帝,人家是皇家承認的漢室後裔,如今漢朝又沒了,前有劉秀為榜樣,劉備自然也就能名正言順地登基。而不必擔心名不正言不順這個問題。並且還以此為武器,對曹魏口誅筆伐。

那麼孫權呢?他憑啥登基?你總該拿出理由來吧。所以孫權在登基明誓中就表示: 天降喪亂,皇綱失敘,逆臣乘釁,劫奪國柄,始于董卓,終于曹操,窮凶極惡,以覆四海至令九州幅裂,普天無統,民神痛怨,靡所戾止。及操子丕,桀逆遺醜,薦作奸回,偷取天位。(出自《三國志》)

反正孫權登基時,絕口不提「漢祚」,用「天位」籠統代替,幾乎全篇火力全開掃射曹魏。其實潛臺詞就是:皇位的臉蛋,曹丕他能摸得,我孫權就摸不得?

同時為了讓自己登基稱帝,再漂亮一些,在孫權的出生記載中,又出現了「老媽夢吞日月,生出孫策和孫權」這種事。我們對比曹操和劉備,一個大膽承認,我老曹就是宦官曹騰之後(曹騰收養子曹嵩,生出曹操)。

一個在家門口弄出一顆大槐樹,劉備領著一群小屁孩做遊戲,然後有人表示:此家必出貴子。

看看曹操、劉備和孫權出生和兒時的記載,誰最心虛,已經一目了然了。曹操還是那麼霸氣,顯得很坦誠,底氣十足,一看就是奔著改朝換代去的。

劉備很中規中矩,因為他本身就是漢室宗親,只不過到他這一代時已徹底衰敗了,故而點到為此即可。

唯有孫權,從老爸和老媽開始,到哥哥孫策(老媽夢中吞月生孫策),再到自己(老媽夢中吞日生孫權),搞得這叫一個雲山霧罩——沒辦法,不如此不足以名正言順。

同時這也就解釋了,為何孫權在稱帝之前,吳國地界內的怪事一個跟著一個:什麼有人看見紅色烏鴉(太陽)飛過,又有人望見鳳凰飛舞,還有人「哐當」一下子,竟然挖出了玉鼎……這都是為了讓孫權登基稱帝,顯得理直氣壯一點罷了。

其二:怕江東豪強不服氣

曹操是怎麼開基曹魏的?跟門閥士族既合作優待又防范打壓。這點在荀彧(曹魏門閥士族的帶頭大哥)身上,體現得最清楚。前期兩人合作,曹魏勢力橫掃天下,後期曹操為稱帝作準備,想要稱王,荀彧立馬反對,最終被曹操用空食盒給送走了。

劉備是怎麼定鼎西川的?跟曹操一樣,也是既合作又打壓。被法正逼著娶寡居的嫂夫人吳氏,以此跟西川豪強聯姻。卻又重用荊州派系和拉攏東洲派系(先法正,後李嚴),聯手壓制西川豪強勢力,如白帝城托孤,諸葛亮是荊州派系的大哥,李嚴則屬于東洲派系。

孫策是怎麼霸取江東的?聽聽孫策的綽號,小霸王。你也就懂了,就一個字:除!

孫策圍攻廬江,遭遇江東豪強的帶頭大哥廬江太守陸康。導致了最終,吳郡陸氏宗族百餘人,折損過半,而陸康也病逝了。那麼這位陸康是誰?不必管他是誰,只需知道,他是陸遜的叔祖父就行了。

在江東有四大豪強,分別是顧、陸、朱、張!陸遜(陸康)就是這四大豪強的帶頭大哥。孫策由此一下子得罪了他們。

隨後,孫策席捲江東,依舊是清理個沒完沒了:吳郡高氏、會稽周氏、盛氏等等,全遭到了孫策的清理。為何郭嘉那麼肯定斷言:孫策必倒在匹夫之手?瞅瞅,孫策在霸取江東時,做得這些事就明白了。

所以孫策被許貢門客幹掉了,臨走前才明白過來,告誡孫權「 舉賢任能,各盡其心,以保江東」。但問題是仇恨一旦形成,絕非說化解就化解,需要長時間的懷柔和各種手段齊出才行!孫權統治江東時,絕大部分精力,就用在這上面了!

江東四大都督中,周瑜、魯肅、呂蒙,這都是「江東外人」,啟用陸遜,則標誌著孫權跟江東豪強勢力,取得了階段性互信罷了!至于文臣中,則是諸葛瑾(江東外人)最受寵信,以至于最終托孤,便是給了他兒子。現在明白孫權寶寶心裡有多苦了吧。

所以孫權想稱帝,就必須把孫策霸取江東時的那些債,都還得差不多才行。否則若一旦有個風吹草動,必會如赤壁之戰時一樣,幾乎都大喊投降,那時可就沒有周郎和魯肅這種絕世英才輔佐了,孫權他還當個啥皇上!

​為何在孫權稱帝之後,只追封老爸孫堅是皇上,哥哥孫策卻降級成了「王」,一則是他有私心,二則就是孫策在江東拉的仇恨太多,擱誰身上,都必須要淡化處理。

因此孫權雖年紀輕輕就當主公,卻直到熬走曹操劉備曹丕後,又忍了三年,才敢最後一個稱帝,不是他不想,而是只有解決了上面的那兩個問題之後,他才敢稱「孫大帝」。

用戶評論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