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呂布趁曹操攻打徐州時,與陳宮趁機襲取曹操後方兗州開始,兩人便結下了梁子。什麼西寨之戰,濮陽之戰,直到後來的徐州之戰,下邳之戰,總之你來我往,好不熱鬧。
兩軍交戰,自然就免不了戰將交鋒,如曹操手下大將就曾「四五十回合」擊敗了呂布手下第一大將高順。可是問題來了,高順是呂布手下第一猛將嗎?對戰夏侯惇的如果換做張遼,那結果又會如何?
首先必須肯定一下,那時的高順確實是呂布手下第一名將,而且無論是演義還是正史都是。在袁術稱帝后,盡起大軍攻打徐州,兵分七路,並讓紀靈為救應使。袁術來勢洶洶,呂布分兵拒之,而且高順與陳宮一樣,獨挑大樑。
原著中寫道:布乃分兵五路,高順引一軍進小沛,敵橋蕤;陳宮引一軍進沂都,敵陳紀;張遼、臧霸引一軍出琅琊,敵雷薄;宋憲、魏續引一軍出碣石,敵陳蘭;呂布自引一軍出大道,敵張勳。
高順獨自領兵抵擋一路,可以說與陳宮一文一武,堪稱呂布的左膀右臂。而張遼此時要需要和臧霸合作,從這一點看出那時的高順絕對算得上呂布軍中第一將。
高順戰夏侯惇
在曹操聯合呂布,劉備,孫策等人擊敗袁術後,臨行前囑咐劉備要暗中搞垮呂布。劉備于是寫信與曹操聯絡,不想送信人被陳宮俘獲,陳宮將此事報告給呂布,呂布便率大軍猛攻劉備。劉備此時實力弱小,只得求援曹操。
曹操命大將夏侯惇率軍為先鋒,與高順交戰,兩人大戰「四五十回合」,高順便敗下陣來。夏侯惇在後面緊追不捨,不想曹性在陣中暗中拉弓射箭,一箭射中夏侯惇左眼,夏侯惇急忙拔箭,不想連眼球都拔了出來,大叫一聲「父精母血,不可棄也!」說罷挺槍直取曹性,曹性早被夏侯惇的熱血性格嚇暈,一槍被刺于馬下。夏侯惇回軍便走,若不是夏侯淵在旁護衛,估計夏侯惇就倒在此戰了。
此戰雖然夏侯惇戰敗,但曹性暗中偷襲確實是不講武德,而高順被夏侯惇戰敗也成了事實。如果當時的呂布首將不是高順,而是張遼會如何呢?
張遼武藝
張遼雖然在此時地位不如高順,但武藝已經初具規模,如奉命攻打劉備時,關羽就曾在張飛面前稱讚:「此人武藝不在你我之下!」雖然有關羽暗自照顧張遼的成分,但從高傲的關羽口中說出的話,自然也有幾分重量!
在張遼歸順曹操前,主要有兩次交鋒:其一,在濮陽之戰時,兩軍對戰,臧霸大戰樂進,「三十回合」不分勝負。夏侯惇出馬,張遼截住廝殺。隨後「惹得呂布性起」,親自出馬。其二,在西寨之戰時,張遼臧霸左右沖出,曹操命呂虔曹洪接戰,但「戰之,不利」。
很多人從「惹得呂布性起」,認為張遼武藝不敵夏侯惇,認為在短時間內張遼已經處于下風。但此話對也不對,因為呂布自認為天下無敵,認為天下沒人可以阻擋自己的鐵騎。如果張遼不敵,呂布肯定會惱火,親自上陣。而如果換做是張遼與夏侯惇大戰數個回合不分勝負呢?我想自恃武藝高強的呂布見到自己的戰將遲遲拿不下曹將,也會選擇親自出馬。
所以結果來看,只要張遼不能在幾個回合內擊敗夏侯惇,與臧霸取勝,呂布都會選擇親自出手。而從西寨之戰中,對戰曹洪,呂虔來說,無論張遼對戰何人,都是取得優勢的。
那如果夏侯惇與張遼沒有外界因素,兩人匹馬單挑的話,誰會贏呢?以演義中的人物來說,武藝還是夏侯惇更勝一籌,只不過若想戰勝張遼,也要百回合之上。因為臧霸與張遼對比來看,張遼武藝定在臧霸之上,這個事不用討論的。在西寨之戰中無論是誰對戰曹洪或者呂虔,都取得了快速擊敗對手的戰績。
綜上來看,夏侯惇作戰勇猛,無論是在徐州攔截關羽,還是在黃河渡口與關羽交戰十多個回合不分勝負來看,都已經是立足眼看關羽「斬顏良,誅文醜」後交戰的。而在關羽「僅三合」便讓文醜膽怯,在結合文醜射倒張遼,並與徐晃交戰取得上風來看,三國前期的夏侯惇武藝絕對在張遼之上。而在夏侯惇對戰呂布軍時,如果換做大將張遼,夏侯惇單憑武藝還是可以戰退張遼的,只不過要多走上幾十回合罷了。
以上資料主要參考《三國演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