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備,字玄德,西漢中山靖王劉勝之後,正宗的皇親國戚。他崛起於草莽之間,從一介布衣,逐步成長為一代梟雄,最後開創蜀漢基業。 劉備本應該統一三國,然而他卻有兩個缺點,註定竹籃打水一場空,無法復興漢室,那麼這兩個缺點是什麼呢?
第一個缺點:劉備太重情義
在早期,劉備勢力還弱小時,屢敗屢戰,每次都能東山再起,捲土重來。他靠的是就是一幫骨幹,這些骨幹包括關羽、張飛、趙雲、簡雍、糜竺、糜芳,及後來的諸葛亮、魏延等人。劉備當時無錢無勢,是如何吸引這些骨幹來投奔自己,並忠心不二的呢?是情義。
劉備不只對關羽、張飛、諸葛亮等人重情義,對其他人也是傾其所有,以至於對天下形勢失去準確判斷,導致自己功虧一簣。
第二個缺點:劉備抓不住主要矛盾
在赤壁之戰及劉備平定蜀地後,天下大勢逐漸明朗,乃是魏蜀吳三足鼎立之勢。此時,曹操仍然是最厲害的,佔據最富饒的中原,劉備和孫權兩人只有精誠團結,一致對外,才能抵禦曹魏。也就是說,對劉備來說,曹操是首要敵人,而孫權雖然割據江東,在表面上仍然認可漢室,是內部矛盾。
此時的主要矛盾是消滅曹操,而不是和孫權「窩裡鬥」。關羽也正是按照這個戰.略進行的,在漢中之役後,他發動大軍北.伐,圍困曹仁于樊城,降服曹魏荊州刺史胡修,南鄉太守傅方。此時孫權突然背信棄義,撕毀盟約,偷襲荊州,致使關羽北.伐功虧一簣,敗走麥城。
此時對於劉備來說,就是一個巨大的挑戰,他到底應該繼續和孫權結盟,共同抵抗曹操,還是為關羽報仇呢?
在歷史上,劉備選了第二個選項,他在剛剛稱帝不久,便在一片反對聲中討.伐孫吳。歷史上稱之為夷陵之戰,劉備敗了,敗得還非常慘。
即使劉備夷陵之戰勝利,形勢也不容樂觀,當時最強大的曹魏坐山觀虎鬥,會在劉備和孫權兩敗俱傷後,一舉消滅,坐收漁翁之利。因此,劉備發動夷陵之戰本身就是錯誤的,他沒有抓住主要矛盾,而是選擇了次要矛盾,不顧後果攻.打東吳,註定了他的失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