夷陵之役中,劉備明明是輸的一方,為何是孫權要求和?別被他騙了

王雪嵩 2021/06/22 檢舉 我要評論

西元221年7月,劉備以替關羽報|仇為由,不顧勸阻,執意攻|打東吳,當時陸遜奉命抵抗劉備,他在夷陵一帶贏了蜀軍,就此蜀漢實力大損。在《先主傳》中,提及劉備在輸了後退守魚複,他沒有就此返回成都,而是改魚複為永安,更是建造了永安宮。

也就是說,永安是劉備的底線,東吳若再想越過這條線就要繼續鬥了。孫權聽說劉備駐紮永安後十分擔憂,於是派使者去求和,劉備才應允。要知道,在夷陵之役中劉備明明是輸的一方,按理說應該是劉備派人到東吳去求和,為何是孫權前來求和呢?

其實孫權前來求和,主要是因為當時曹丕要對東吳動手。西元222年8月時,夷陵之役結束,劉備正在收攏逃散的士兵,一個月後,曹丕開始分三路攻|打東吳。

當劉備得知曹丕三路南下時,劉備當即修書一封給陸遜,稱他將繼續東|征,而陸遜並沒有被劉備嚇倒,他稱只要劉備這一次來就逃不回去了。劉備畢竟剛剛輸的厲害,因此就沒有配合曹丕出手。是曹丕大|軍的到來讓孫權感到壓力了。

畢竟當時東吳雖然贏了夷陵一役,但此役經歷了一年之久,耗費了不少人力物力,雖說在追捕劉備時取得了很多糧草輜重,但東吳還是會擔心劉備會真的出|兵,因此孫權出於對全盤的考慮,還是主動派人到了永安面見劉備。

但就算孫權這麼做,也並不見得他是過來求和,因為在孫權主動來人之後,劉備安排宗瑋回復過孫權,在此之後,孫權又派鄭泉回訪,在這次回訪中,劉備詢問「吳王為什麼沒有回復我的書信」,然而鄭泉並沒有被劉備問倒,反而問的劉備十分慚愧。

從這之中我們不難看出,當時東吳和曹丕開|[單戈],此時東吳不宜與蜀漢交|惡,於是孫權與劉備之間達成默契,而在這裡,孫權真正畏懼的人並不是劉備,而是曹丕。

小編認為,由於作者美化的寫法,很容易讓大家誤認為孫權是出於對劉備的忌憚而主動向劉備求和,但實際上,當時蜀漢羸弱,已經沒有再次出|征的能力,因此孫權當時是不懼怕劉備的。

用戶評論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