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間故事:老漢臨終前,將大兒子叫到身邊說道:你弟偷走了傳家寶

略懂君 2021/12/04 檢舉 我要評論

話說在明朝渭州府,東邊有座荒山,當地人稱為陰陽山!

此山多年來一直少有人去,山上常年住著一戶人家,此戶人家有一老漢名為張德善。

老漢的妻子死得早,留下一對雙胞胎,長子名為張懷仁,次子名為張懷義。

兩人雖為一母同胞,但卻性格迥異,長子向善,熟讀經書,而次子表面常年上山捕獵,暗地裡卻做著屠殺牟利的勾當。

張老漢一生平平碌碌,無所作為,也從不下山,原以為這老漢平平無奇,但是他卻擁有一個珍寶,鎖魂玉!

這塊玉佩天生地養,是老漢祖祖輩輩傳承下來的寶物。

鎖魂玉,玉如其名,能夠鎖住不甘枉死之人的魂魄,得此玉者便可控制玉內亡魂。

因此玉邪性得很,所以至今從未現世,一直被老漢埋在山上的一棵樹下。

有一天,老漢醉酒,朦朧之間走到了那棵樹下,將鎖魂玉取出,借著月色,鎖魂玉發出了淡藍色的幽光,這一幕,卻被剛剛上山打獵回來的次子所見。

張懷義與父、兄同住二十年有餘,卻從未識得家中有此寶物,便一時賊心大起,趁著醉酒的父親回屋休息時,便將此玉佩盜出,隨即便只拿了一把打獵時所用的刀,離開了陰陽山。

張懷義離開山上之後,老漢一直憂心忡忡,便日日守在山口,盼著次子早日回來。

而鎖魂玉丟失,老漢卻一直都沒有發現…

之後老漢卻身體狀況愈發日下,常年臥榻不起,深知自己時日無多,又知自己長子一心向善,便想將鎖魂玉傳于長子。

冥冥之中仿佛一切自有定數,有一日,天氣晴朗,老漢覺得自己身體突然有所好轉,便急忙走到那棵樹下,想將鎖魂玉取出傳給長子。

但是,樹下卻空空如也,樹根都被挖了出來,也沒挖到鎖魂玉,老漢一時急火攻心,雙目凸起,捂著胸口,張著嘴似要哀嚎,竟無法發出聲音,直愣愣的倒了下去!

長子見狀,急忙拋下經書直奔過來,扶起老漢,只見老漢嘴裡囫圇的,好似在說什麼,但此時的老漢已經舌頭僵硬,竟一個字也說不出來了。

張懷仁見老漢突然病態嚴重,便急忙將老漢扶到了床榻之上,老漢還在張大嘴巴哀嚎,似是想要說話,只能用瘦骨嶙峋的雙手抓著長子。

長子此時已滿面淚水,只能焦急地安撫老漢,大約過了一炷香的時間,老漢突然身體僵硬,用最後的力氣喊出五個字:鎖魂玉!懷義!

說完這句話之後,便口噴鮮血,離開了人世,眼睛還沒來得及閉上。

長子張懷仁悲痛不已,將已故的父親抱在懷中足足兩個時辰,深夜降臨,長子將父親的眼合上,邁著沉甸甸的腳步,將父親抱到了那棵樹下。

將父親安置好之後,長子腳步虛晃的回到房中,手拿經書,卻無心閱讀,一直在想父親在彌留之際說的鎖魂玉,又為何叫著胞弟的名字?

張懷仁冥冥之中好像感覺這次的事情仿佛沒那麼臨終前,簡單,好像此玉與張懷義有關。

原來在父親那次醉酒之後,次子離開山上至今未歸,此時長子心中滿是疑問卻無人回答。

次日,一夜未眠的張懷仁,僅帶著幾本經書,便渾渾噩噩的下山了,為幫助父親完成最終的遺願,他決定親自去尋找鎖魂玉,以及胞弟的下落。

張懷仁漫無目的的尋找著,仿佛瘋魔一般,見人便問何為鎖魂玉,又去官府報案尋找自己胞弟張懷義的下落。就這樣一年的時間過去了,他仍然毫無線索。

這一日與往常一樣,張懷仁漫無目的的在街上走著,迷茫之間不知怎地,竟走到了一片小樹林……

正在張懷仁準備原路返回之時,不遠處仿佛傳來利劍的聲音,他忙不迭的躲在了一個巨石之後。

張懷仁偷偷查看,只見前方塵土飛揚,一群彪形大漢騎著快馬在樹林中奔騰馬聲嘶嚎,彪形大漢的後方,一群人追著喊打喊殺,後方利劍像雨一樣參差不齊的落到了那群大漢身上,一時間血流滿地,原是官兵在追殺土匪,但是此情此景仍嚇得張懷仁癱軟在地,不敢發出任何聲響。

過了一會,見前方聲息已漸漸停下,張懷仁壯著膽子探了出去。

只見那片空地,屍橫遍野,百餘頭駿馬與人交錯的躺在一處,多半已經沒有了生息。

張懷仁慢慢的走了過去,突然眼前一震!不敢相信的捂著自己的嘴巴,發生了什麼!!??

原來那群人中,居然有自己的胞弟張懷義!

此時的張懷義已經氣息微弱,滿臉是血,張懷仁手腳並用的爬到張懷義身邊,已全然顧不上滿地的血水!

他扶了扶張懷義的頭,焦急的喊著弟弟。

張懷義緩緩的睜開了自己已被血糊上的眼睛,似乎也沒想到自己的哥哥居然會出現在此處。曾想自己多年之前偷下鎖魂玉便匆忙下山,也萬分後悔。而此時的他已經奄奄一息,但是在臨死之前卻見到了自己的哥哥,也實屬圓了一樁心願。

只見這時,張懷義緩緩地抬起了自己的右手,那個已被血染紅的鎖魂玉被他緊緊握在手中。

張懷仁望著胞弟手中的那塊玉佩,一瞬間便明白了事情的緣由,原來多年之前胞弟獨自下山,多年來沒有音訊,是因為一時鬼迷心竅,偷了鎖魂玉。

但是此時此刻以來不及責怪弟弟。

張懷義將玉佩交給了哥哥之後,便側過頭閉上了眼睛,沒了聲息。

奇怪的事情發生了,在張懷義沒了聲息之後,手中的鎖魂玉突然發出了淡藍色的微光。

此時的張懷義無暇顧及其他,只得將胞弟安葬,暗想下一世希望他做個良善之人。

當夜,張懷仁怎麼也探究不出來這塊玉佩的神奇之處,便將其放置一旁準備翌日回到山上,將玉佩安放于父親的墳墓裡。

之後他便拿起了經書,默默的讀著,仿似在為弟弟超度…

突然!鎖魂玉震盪了起來,燭火突然被熄滅,屋內只有鎖魂玉的微光,在夜色中顯得格外陰冷。陰風陣陣中,屋子裡舉人多了一位妙齡女子。

張懷仁雖然熟讀四書五經,但是卻從未經歷過此事,一時間嚇得摔下了凳子,驚叫連連:這女子是何物!

而這女子仿似也十分迷茫,自己明明已經死了月餘,卻又因何出現在此!

這位女子也顧不得了,只管往張懷仁身邊湊去,連叫公子,張懷仁驚嚇之餘,又覺得這女子仿佛不像惡鬼,便顫抖著起了身,詢問女子,這是何故?

原來女子名叫小蘭,原是鎮上一青樓的歌女,小蘭自小在青樓長大,只賣藝,從不賣身,有一日,一波土匪強闖進青樓,土匪的頭目心悅小蘭已久,想將小蘭奪去做壓寨夫人,但小蘭卻抵死不從,最後掙紮之際死在了土匪頭目的刀下,血液濺到了鎖魂玉上,小蘭自此,便被困在鎖魂玉之中,而這個土匪頭子,無疑就是張懷義了。

而張懷義見小蘭身死之後,便一怒之下燒了青樓,將自己一手養大的老鴇也死在了火海之中。

而今張懷仁為良善之人,他所念之經,便可將小蘭召喚出來。

突然,小蘭一聲跪下,連連磕頭,求道:公子,我義母一生行善,青樓雖是風流場所,但是所收留的人皆是父母雙亡的可憐孩子,只求你帶我到義母墳前,讓我磕頭謝恩,了了我的心願。

張懷仁趕忙扶起女子,應下了此事,之後便帶女子來到了老鴇墓前。

小蘭心願已了,便去投胎,而張懷仁帶著鎖魂玉回到了山上,因知自己胞弟殺孽甚重,便就地建廟,日日誦經,超度亡魂,消其殺孽。

而那個鎖魂玉,也被埋在了樹下,再無人知曉。

用戶評論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