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演義》不僅描寫了三國時的政/權割據,也描寫了各個政/權下的眾多武將,趙雲、關于、華雄、顏良和文醜等人的武力值,一直是後世探究的重點。
顏良與文醜明明戰功赫赫,武藝高超少年英雄,但為何會被關羽一刀斬下馬?難道顏良與文醜的武功真的如此不堪,關羽的武藝如此出神入化?
其實不然,這裡面有更深層次的原因。
01 文醜的武力值分析
進行武力之比較之前,我們先推測文醜的武力值。
描寫文醜的戰鬥狀態的部分有這樣一段,出自文醜追擊公孫瓚,趙雲橫插一刀的這場戰鬥中:
「忽見草坡左側轉出一個少年將軍,飛馬挺槍,直取文醜,公孫瓚扒上坡去,看那少年:生得身長八尺,濃眉大眼,闊面重頤,威風凜凜,與文醜大戰五六十合,勝負未分。」
在這場戰鬥中,文醜已在之前袁紹與公孫瓚兩軍相接時大戰了一番,除掉公孫手下大將,又經過奔波追擊,此時的體力應該是欠缺狀態。
而趙雲在此之前未經戰鬥,體力狀態好,此時兩人相遇,趙雲依舊與文醜打得不相上下,外加救走了公孫瓚,可以得出結論:文醜的武力值與趙雲幾乎齊平。
02 顏良的武力值分析
曹操手下的宋憲和魏續都是被顏良除掉的,兩人當時雖不是大將,但也算小有名氣,而顏良殺完二將後,又與大將徐晃正面迎擊:
「徐晃應聲而出,與顏良戰二十合,敗歸本陣。諸將栗然。曹操收軍,良亦引軍退去。」
連斬二將,再勝徐晃,足以證明顏良的武力值一點也不低。
03 關羽斬顏良
關羽能打敗顏良,除去武力值的比較,很大程度上是心態和狀態問題。
當時的顏良連勝三場,正是意氣風發信心暴漲。對面的曹操見此「心中憂悶」,曹操手下的將士也沒了銳氣,認為自己不敵顏良。
但是關羽不同。
關羽此人,生來就帶著豪氣和自信,幾乎不存在怯場和臨陣退縮的時候,在所有人都士氣低迷時,關羽看著意氣風發的顏良,說了一句:
「吾觀顏良,如插標賣首耳!」
是完全不把顏良放在眼裡。
關羽語氣上輕視顏良,但是戰術上並沒有鬆懈,顏良當時正在自傲,加上體力消耗,與狀態正好的關羽對上,落了下風。
而關羽也沒有輕敵,反而快馬沉刀,憑藉赤兔馬的速度加成,手起刀落,就把顏良斬下馬,所以才有了類似「直接秒掉」的場面。
04 關羽斬文醜
這一次文醜的落敗,其實也和心態有關。
當時文醜大意中了曹操的埋伏,軍隊陣勢大亂,文醜心態也大亂。
戰場上見真章,最忌萌生退意。
當時文醜就處于這種中計後要撤兵敗走的狀態裡,文醜心亂,所以武藝也亂,面對對面的張遼和徐晃,他戰完就要走,沒有兩軍相交的戰意。
而面對氣勢洶洶的關羽,文醜更想溜了,直接「文醜心怯,撥馬繞河而走。」
文醜想要逃,關羽卻抱著殺意,戰場上只要往後退,整個人就畏縮了下來,再沒有迎擊的力氣,所以在轉身打馬要跑時被關羽趕上,「腦後一刀,斬下馬來。」
關羽「double kill」顏良和文醜,這樣戰績的達成,其實並不是因為顏良、文醜有多弱,其實都是在兩人心態有問題時,關羽戰意強烈,勇猛無畏,首先從心理上就戰勝了對方。
你還知道《三國演義》中有哪些類似的,心態主導成敗的例子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