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叡是曹魏的第二任皇帝,不僅在管理國家方面井井有條,有謀略,而且能文能武,深受人民的愛戴,在他的治理下,魏國領土不斷擴大,軍隊實力也日漸強大,擊退了吳國和蜀國的攻伐,平定了鮮卑族,擴大了勢力范圍。 他的名聲雖不如他的祖父曹操和他的父親曹丕,但是後世對他的評價還是很高的,因為他與二人並稱魏氏三祖,就連司馬懿都害怕曹叡,不敢輕取妄動。那麼曹叡究竟都有哪些過人之處呢?請和小編一起看下去。
一、獨攬大權,將相鹹服
即位之初,曹叡就要面臨一個大問題,父親曹丕遺詔的四位顧命大臣可都不是等閒之輩,中軍大將軍曹真雖然是祖父曹操名義上的養子,但兩人的關係卻勝似親父子;征東大將軍曹休則被曹操譽為「吾家千里駒」,還曾經和自己的父親曹丕同吃同住的存在;司馬懿、陳群也是曹丕時期的曹魏重臣,而最為關鍵的是曹真、曹休、司馬懿三位是名副其實的「大將軍」,各個手上都握有重兵,稍微處理不好曹叡這剛到手的皇位可能就保不住了。
換成其他人的做法很有可能是把這三人以各種理由召回自己的身邊,通過加官進爵來削去他們的兵權,再派遣自己的親信掌握大軍。但面對虎視眈眈的蜀漢和東吳,曹叡並沒有採用這種釜底抽薪的做法,而是讓三人繼續帶兵和敵對勢力周旋。雖然此舉為後來打算另立為帝的佞臣們的謀劃留下了隱患,但在當時對維護曹魏穩定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東吳將軍諸葛瑾、張霸率部進犯,撫軍大將軍司馬懿大破之,斬張霸,征東大將軍曹休也大敗了來犯的吳軍;蜀相諸葛亮第一次北伐,天水、南安、安定三郡的官吏和百姓皆叛魏歸蜀,曹真、張郃領命出兵,曹真看破諸葛亮的意圖,大破蜀軍,叛亂的三郡得以平定;諸葛亮多次揮師北上,受司馬懿所阻,最終一代名相被被司馬懿以「堅壁拒守,以逸待勞」之策活活拖垮。
曹叡深知手握重兵的曹休、曹真、司馬懿三人對自己會有極大的威脅,但他沒有直接採取削奪兵/權這樣的下下策,而是藉由戰/事讓三人發揮他們的軍事才能,打發三人繼續活躍在前線,意在也成功地削弱了三人在中/央的影響力。四位顧命大臣中唯一常伴曹叡左右的陳群對這位幼帝的權/力影響也十分有限,曹叡巧妙的成為不受約束的曹魏最高決策人,甚至在一些決策上哪怕陳群等大臣極力反對也絲毫不能動搖曹叡的獨斷專橫,可以說直到最後曹叡都牢牢掌握著魏國的最高/力。
二、選賢舉能,修法正律
曹叡繼承了祖父曹操和父親曹丕出色的識人馭人之術,甚至有過之而無不及,但他沒有採取曹操的那樣「唯才是舉」,而是多次詔令各地要嚴格選撥有德行的官員,罷免無能之輩。針對東漢末年和三國時期的動盪不安,曹叡大力宣導儒學,「尊儒貴學,王教之本也」,親自命令地方要「申敕郡國,貢士以經學為先」,興複儒學的同時挑選治世能人。此外,曹叡還下令「詔公卿近臣舉良將各一人」,這些都為穩定曹魏提供了保障。
三、攘外安內,大局將定
曹叡在位時的內憂主要有兩點,第一是來自手握重兵的顧命大臣的威脅,但被曹叡巧妙化解了;第二則是宗室後宮對皇權的影響。魏文帝曹丕在位時,為了消除弟弟曹植等一些列宗親勢力的影響,多次削弱藩王權力,還時常變更藩王們的封地,藩王們既沒有治權和兵權,舉動還受到嚴格監視,形同囹圄,甚至連去京城表明真心的機會都沒有。
同時,曹丕還嚴令禁止後宮干政,詔曰:「夫婦人與政,亂之本也。自今以後,後族之家不得當輔政之任,又不得橫受茅土之爵」。曹叡在位時繼承了父親的做法,但還是做出一些改變,雖然沒有給予藩王們較大的自治權,但廢除了藩王不得進京的禁令,不僅允許諸侯王進京朝見,參與朝政,還下召「改封諸侯王,皆以郡為國」,打算建立穩定的宗室體系。
而對于蜀漢、東吳的屢次進犯,曹叡重用曹休、曹真、司馬懿等名將,並沒有因為手握兵權而猜忌眾人,因此眾將也得以繼續活躍在前線戰場上,幫助曹魏在對外戰事中頻頻勝利。在遼東太守公孫淵趁魏、吳騷亂之際選擇反叛,自稱燕王時,曹叡命官居太尉的司馬懿果斷出擊,撲滅了這場叛亂。
面對日益強大且心懷不軌的鮮卑,曹叡「陰險」地派遣刺客韓龍除掉了其首領軻比能,鮮卑土崩瓦解,此舉使得蜀漢與鮮卑原本打算聯手伐魏的企圖被破壞,魏國北方邊得到數十年的安寧,減少了魏國的軍/政壓力。而蜀相諸葛亮的離去也緩解了魏蜀邊境上的緊張情況,統一之日即將到來。
熬走了曹休、曹真,眼看蜀漢和東吳日漸衰微而曹魏愈來愈強,就在大局將定時,曹叡竟一病不起,他急召太尉司馬懿入朝,拉著司馬懿的手任命他為顧命大臣,「吾疾甚,以後事屬君,君其與爽輔少子。吾得見君,無所恨!」但令曹叡沒想到的是,他任命的兩個顧命大臣曹爽和司馬懿同樣都是專/權亂/政之人,只不過曹爽在于司馬懿的爭鬥中失敗了,司馬家以晉篡魏,然而曹叡駕崩也不過三十六歲,倘若不是英年早逝,司馬懿和曹爽也沒可能專/權亂/政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