夷陵被斬的十四個東吳將官:四個失蹤五個虛構,其他人結局如何?

天空之城 2022/03/17 檢舉 我要評論

按照《三國演義》的說法,蜀漢軍團在夷陵之戰中至少除掉了 員吳國大將,按照被除掉的順序排列,他們分別是:李異、謝旌、譚雄、崔禹、史跡、夏恂、周平、甘甯、潘璋,再加上自投羅網的糜芳傅士仁和被他們除掉的馬忠、被東吳捆起來送回去的范疆張達,東吳可謂損失慘重。

如果把糜芳傅士仁范疆張達都算上,東吳總共至少損失了十四員大小將官,劉備雖然兵敗夷陵,但還不算一敗塗地,起碼幹掉了關羽張飛的直接兇手。

但是演義很豐滿,歷史很骨感,在夷陵之戰中「被除掉」十四個東吳將官,有四人失蹤,還有五個純屬虛構人物,除了這八個人,另外五個的結局都不能令人滿意,劉備退回白帝城後鬱鬱而終,可能也跟他未能手刃仇人有關。

在講述這十四員東吳將官在正史中是否存在和最終結局之前,我們還是來看看他們在《三國演義》中是怎麼「沒」的。

父仇子報,天經地義。既然羅貫中先生想讓關羽張飛的仇人都被除掉,自然要請關興張苞動手,于是這兩位後起之秀大發神威,孫桓手下頭號大將李異率先授首:張苞三十回合擊敗謝旌,李異掄起蘸金斧接戰,吳軍裨將譚雄一冷箭射倒張苞戰馬, 「李異急向前掄起大斧,望張苞腦袋便砍。忽一道紅光閃處,李異頭早落地。」

關興一刀除掉李異,三十回合擊敗孫桓,張苞換馬再戰,一矛除掉了孫桓的二號大將謝旌,解決張苞戰馬的譚雄也被關興拿下

關興張苞首戰告捷,又擒斬了吳將崔禹,老將黃忠不甘示弱,三回合刀劈了潘璋部將史跡。

東吳小雜魚被蜀漢二小將清理得差不多了,終于輪到十二虎臣中的韓當、周泰出馬,結果又送了兩顆人頭:韓當部將夏恂被張飛一矛刺于馬下,周泰的弟弟周平也被關興一刀斬了。

熟讀三國史料的讀者諸君都知道,周泰字幼平,算起來應該是兄弟中的老疙瘩,他即使有弟弟,也不能叫「周平」。

跟周平一樣,在史料中找不到記載的,還有崔禹、譚雄、史跡、夏恂——或許其他史料中有關于這五個人的記載,只是筆者沒看見而已,這方面的資料,還要提請讀者諸君補充、賜教。

周平等五人可能是羅貫中先生虛構,陸遜的部將李異、謝旌卻非虛構,他們一直戰鬥到夷陵之戰結束,給蜀漢軍團製造了很大麻煩: 「陸遜遣將軍李異、謝旌等將三千人,攻蜀將詹晏、陳鳳。異將水軍,旌將步兵,斷絕險要,即破晏等,生降得鳳。又攻房陵太守鄧輔、南鄉太守郭睦,大破之……(劉備兵敗) 吳遣將軍李異、劉阿等踵躡先主軍,屯駐南山。秋八月,收兵還巫。」

「被關興張苞除掉」的李異謝旌並非虛構也沒有倒在沙場,「被番王沙摩柯除掉」的甘甯、「被關平除掉」的潘璋,讀者諸君也知道他們的名頭,《三國志·卷五十五·吳書十》寫得很清楚: 「甘寧字興霸,巴郡臨江人也。潘璋字文珪,東郡發幹人也。」

甘寧的勇悍,在東吳諸將中似乎可以排進前五名甚至前三名,他百騎截營給曹操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是在演義小說中,卻死得很憋屈也很悲壯: 「甘寧正在船中養病,聽知蜀兵大至,火急上馬,正遇一彪蠻兵,為首乃是番王沙摩柯,生得面如噀血,碧眼突出,使一個鐵蒺藜骨朵,腰帶兩張弓,威風抖擻。甘寧見其勢大,不敢交鋒,撥馬而走;被沙摩柯一箭射中頭顱。寧帶箭而走,到于富池口,坐于大樹之下而死。樹上群鴉數百,圍繞其屍。吳王聞之,哀痛不已,具禮厚葬,立廟祭祀。」

熟讀三國史料的讀者諸君當然知道黃忠沒有參加夷陵之戰,因為黃忠連劉備稱帝都沒趕上,他在建安二十五年(220年)八月就去世了。甘甯比黃忠辭世的時間更早,六朝史料集中的《建康實錄·卷一》明確記載: 「建安二十年冬,折衝將軍升城督甘寧卒。甯子興霸,臨江人也,少為吏,輕財重士……」

夷陵之戰發生在西元221年7月 至 222年8月之間,那時候甘寧墓木已拱,根本就不可能在病中被沙摩柯一箭除掉。

甘寧活著的時候連關羽都不怕,當然他也不怕曹操,至于害了關羽的兩個主要兇手潘璋、馬忠,很遺憾,他們並沒有被關興除掉,也沒有被糜芳傅士仁暗算。

馬忠在拿下關羽之後,就從史料中消失了,我們可以把他和傅士仁、范強(小說中為范疆)、張達一起列為「正史失蹤人員」。

馬忠消失了(蜀漢也有一個叫馬忠的,後來還受封鎮南大將軍、平尚書事、彭鄉侯,但他肯定不是從東吳叛逃去的),潘璋卻依然在《三國志》中蹦躂的挺歡:「 璋性奢泰,末年彌甚,服物僭擬。吏兵富者,或殺取其財物,數不奉法。監司舉奏,權惜其功而輒原不問。嘉禾三年卒。」

嘉禾三年就是西元234年,這就是說:潘璋在夷陵之戰結束十多年後,還在東吳囂張跋扈橫行不法,孫權也拿他有點沒轍。

在夷陵之戰中被蜀漢軍團「除掉」的十四位東吳將官,咱們已經盤點完了十三個,其中有五人可能純屬虛構,還有四人在史料中失蹤,李異、謝旌肯定沒被除掉,甘甯和潘璋的離去時間有明去記載,現在就剩下糜芳一個叛徒沒說了。

過去有一句老話:「臉皮薄,吃不著;臉皮厚,吃個夠。」「國舅糜芳」的厚臉皮並不僅表現在「面帶數箭」還能跑能說,他背叛劉備後,就是憑著城牆拐彎一樣的厚臉皮,在冷嘲熱諷中苟全性命,劉備沒了他都還在。

叛徒是什麼時候都不受待見的,尤其是像糜芳這樣「國舅」身份的叛徒,到了東吳也是文人踩踏的物件,差點因喝酒耍滑頭的虞翻,就經常尋糜芳的晦氣。

虞翻是個很有意思的人,他精通《易經》和醫術,同時也會耍長矛,他在赤壁之戰前跟張昭一樣力主投降,赤壁之戰後,他又成了一個鷹派,專門跟叛徒過不去,連于禁也沒少受他欺負。

荊州之戰後,于禁從荊州囚徒變成東吳座上客,只有虞翻不給他好臉色看,甚至還要拿鞭子抽他: 「權乘馬出,引禁並行,翻呵禁曰:‘爾降虜,何敢與吾君齊馬首乎!’欲抗鞭擊禁,權呵止之。後權于樓船會群臣飲,禁聞樂流涕,翻又曰:‘汝欲以偽求免邪?’」

罵完于禁,虞翻掉過頭來又兩次主動找茬羞辱糜芳,說出的話一般人都受不了: 「失忠與信,何以事君?傾人二城,而稱將軍,可乎?(營門)當閉反開,當開反閉,豈得事宜邪?」

虞翻字字誅心,一般人受不了,但糜芳畢竟不是一般人,他是能躲就躲,躲不過去就當縮頭烏龜: 「芳闔戶不應而遽避之。」

雖然整天挨駡,但糜芳終于沒有在孫劉聯盟恢復時被送回成都——孫權想送回去,諸葛亮也不會要:糜家是劉備集團的原始大股東,在蜀中也有一定影響力,動不動糜芳都會有負面影響。

在夷陵之戰中「被除掉」的十個東吳將官盤點完了,讀者諸君肯定發現了一個問題:當時吳蜀兩國實力相差不是很懸殊,如果東吳每一個大將都在,是不是當時只是一場擊潰戰,並沒有出現除敵一千自損八百的慘烈戰況?孫權獲勝後主動求和,是不是因為劉備在夷陵之戰只傷筋未動骨,跟東吳還有一戰之力?

用戶評論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