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丕廢漢帝自立,改國號為魏,正式的開啟了三國時代。而他在位的七年時間裡,卻屢屢進.軍吳國。這是為何?當年劉備經過夷陵大敗,蜀漢實力大打折扣,已然成為了魏蜀吳三國之中勢力最為弱小的一方,但是曹丕卻逆勢所為,不進.攻實力最弱的一方,反而大舉進.攻吳國。著實令人奇怪。
其實並不然,當年劉備亡故的消息傳到魏國之後,曹丕便分.兵五路大.軍,想要趁蜀漢動盪之時,一舉拿下蜀國。分別是番王軻比能的羌胡兵十萬進.軍西平關;蠻王孟獲的十萬犯益州北方四郡;降將孟達從上庸起.兵十萬進取漢中;曹真統.兵十萬取陽平關,最後一路則是吳王孫權的十萬精.兵,從峽口入川。
結果這五路大.軍中,皆被諸葛亮抵擋在川外。或敗或不.戰,而惱羞成怒的曹丕則把伐.蜀失敗的原因歸罪在東吳身上。
當時的東吳雖然向曹魏俯首稱臣,但原因還是要追究當年劉備東征勢力強大,孫權為保江東門戶才走的下策。所以曹魏起.兵伐.蜀的時候,孫權只是佯裝出擊,實際上並沒有動伐.蜀之心。直到後來,孫權在江東自立為帝,這讓原本就脆弱不堪的魏吳聯盟,頃刻間土崩瓦解。於是就更加的堅定了曹丕東.征的決心。
孫權的權宜之計,使得曹丕作為一代國君的臉面盡失。而剛上位不久的曹丕也迫切的需要通過戰.爭來建立威望。除此之外,還有一點就是,在伐蜀失敗後,曹丕深知,蜀漢雖弱,但是憑藉險要的地勢,還有重臣諸葛亮,趙雲,馬超等人的把守,伐.蜀很難取勝。而且從地理位置上看,曹魏伐.蜀必將經過漢中,而漢中在魏延手上守衛十餘年,幾乎無人可破。
如果是小股部.隊進.攻的話,定會被魏延蠶食。如果是大兵.團作.戰的話,魏延只需堅守不.戰,久而久之,對南.征的魏軍百害而無一利。而且當年曹操就在漢中吃過劉備的虧,作為兒子的曹丕自然也不會重蹈覆轍。所以綜合兩點原因,曹丕立國後,一定會只追著東吳打而不是蜀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