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中劉備的陣營,從關羽失荊州開始,形勢急轉而下,蜀漢接連出現敗仗,損兵折將,同時又丟了大片先前打下來的領土,關羽死後,劉備發兵東吳,想要為他的二弟關羽報仇,結果卻打不過名不見經傳的陸遜,兵敗逃亡白帝城,最終含恨離去。
關羽走後,黃武元年,劉備率領大軍攻打東吳,孫權以陸遜為大都督,率領朱然、韓當、孫恒等帶領5萬人馬抵抗,劉備在巫峽、建平修建堡壘,一直到夷陵,樹立起了十個營寨。
當時劉備雖然人多,但是也沒有百分百的把握,可以打敗陸遜。因此劉備還用一些金銀珠寶綢緞去引誘當地的一些少數民族配合他們作戰。
但僅僅也只是個擾亂戰局,讓他們當炮灰,充當先鋒而已。就像之後司馬懿平定遼東時,跟當地的少數民族聯合,才一舉將公孫淵給消滅一樣。
劉備派兵到吳軍前挑戰,企圖想引誘吳軍出兵,最後被陸遜識破,當時陸遜對劉備的異常行為早有防范,但明知有埋伏他也得硬著頭皮上,因為夷陵是戰略要地,最容易守也容易丟失,而且當時的荊州在東吳手裡,夷陵一旦失守,直接威脅到荊州。
所以陸遜必打這一仗,當時陸遜以為劉備會派兩路大軍,一路走水路,一路走陸路,可沒有想到劉備卻違背常理,他卻棄船,以步兵連營數百里。短時間內是無法變動部署的。陸遜原本是一個無名小卒,在攻打荊州這一戰中,被呂蒙極力推薦,這才上位。
陸遜雖然此時是大都督,但是曾經的名聲並不響亮,吳軍陣營也並非他完全掌控。因為裡面還有很多之前跟隨周瑜呂蒙的老將。只是礙于孫權的命令而已。劉備從無名小卒一路拼過來,連年征/戰/戰/場經驗十分豐富,所以當時的劉備對陸遜還是小看的。
可沒有想到就是這個名不見經傳的陸遜,卻用出了當年周瑜同樣的辦法,用火攻的方式,火燒連營,打得劉備措手不及,陸遜大軍四面逼近,劉備大軍土崩瓦解,損失了幾萬人,劉備自己趁著黑夜逃跑,手下的士兵丟盔卸甲,把帶來的軍隊物資,全都留給了東吳,夷陵之戰,可以說是劉備最屈辱的一次戰/爭,也是東吳打的最大快人心的一場戰/役。
那麼很多人會問了,為什麼當時陸遜已經佔有優勢,劉備已潰不成軍,自己逃往白帝城,為何不乘勝追擊一舉滅了劉備?即使當時的陸遜也比較無奈。
當時劉備逃到白帝城後,徐盛、潘璋等人相繼上表,要繼續進攻和擒獲劉備,當時陸遜也比較無奈,因為曹丕正在集結兵馬,表面上是在幫助東吳攻打劉備,實際用心不誠,所以陸遜當機立斷,立即撤兵,不久之後,魏軍果然出動,吳國三面受敵。這也是為什麼陸遜沒有乘勝追擊的原因,如果當時真的去攻打劉備,也許吳國要滅在蜀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