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必大家都對諸葛亮這位三國第一謀士非常熟悉,諸葛亮,字孔明,少時喪父,由叔父諸葛玄撫養,後在南陽定居。在《三國演義》小說和《三國志》之中,諸葛亮作為蜀國丞相,幫助劉備謀劃全域、南征北戰,對拉開三足鼎立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收二川,取西蜀,六出祁山,七擒孟獲,空城計,草船借箭,火燒赤壁,三氣周瑜……,高超的計謀層出不窮,在三國的場面之中他總能來去自如,如魚得水,仿佛他就是這個世界的主宰。
然而,諸葛亮在出山之前躬耕于南陽,生活貧窮,每日就是抱著膝蓋對著青山綠水高歌《梁父吟》, 27歲的他為何就被人稱為"臥龍",要知道這個評價非常之高,龍是華夏的圖騰,誇讚一個人非常有能力才會用"龍鳳"這些詞,那麼年紀輕輕的諸葛亮為何能夠擔當此名?
基于此,本文今天就和大家探討一下諸葛亮外號「臥龍」的由來。
一提起臥龍和鳳雛的由來,大家可能會想到水鏡先生司馬徽與劉備的一番話語,即:「 劉備訪世事于司馬德操。德操日:‘儒生俗士,豈識時務?識時務者在乎俊傑。此間自有臥龍、鳳雛。’備問為誰,日:「諸葛孔明、龐士元也。」
正是由于這段記載,後人往往認為諸葛亮以及龐統的外號都是由水鏡先生司馬徽率先提起的。而事實上,卻絕非如此。
根據《襄陽耆舊記·龐德公》條載:《先賢傳》雲:「 鄉里舊語,目諸葛孔明為臥龍, 龐士元為鳳雛,司馬德操為水鏡,皆德公之題也 。」
由此觀之,最早將諸葛亮比作「臥龍」之人,便是龐德公。龐德公不僅擬定了諸葛亮的外號「臥龍」,而且還擬定了龐統的外號叫「鳳雛」,司馬徽的外號叫「水鏡」。
正是由于龐德公此舉,使得荊襄學術圈層中很快便熟知諸葛亮的這一稱號。後來司馬徽向劉備舉薦諸葛亮、龐統時,才會稱他們為臥龍鳳雛。無獨有偶,徐庶也曾對劉備說過「諸葛孔明者,臥龍也。」的類似話語。
因此,究其本源,龐德公才是諸葛亮「臥龍」這一外號的最早提出者,也是漢末荊襄士人群體中一位極有威望的領袖級人物。只不過由于龐德公喜愛隱逸,極少過問世務,故而在史書中的記載較少,後人對他的瞭解也極為淺顯。
遺憾的是,儘管劉備先後得到了號稱「臥龍」的諸葛亮和號稱「鳳雛」的龐統,但還是沒有平定天下,僅僅獲得了益州一隅之地,不得不令人感慨。
早在「臥龍」諸葛亮出山之際,水鏡先生司馬徽便發出了「孔明雖得其主,未得其時,惜哉!」的感慨,這不得不是一種註定的命運。
西元234年,諸葛亮病倒在五丈原,享年54歲,一代臥龍至此煙消雲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