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之戰,是持續了一年之久的大戰役。
此戰之後,諸侯混戰的亂世格局結束,而天下三分脫胎成形。
時勢造英雄,但大英雄卻能反過來牽動時勢行走,能造就形勢、也能加速趨勢。
赤壁之戰,就是曹操、孫權、劉備三個大英雄在博弈較量,他們「各懷鬼胎」地打著自家算盤。
那麼,他們都打了什麼算盤,他們的戰略企圖都是什麼?
曹操迫不及待地要統一天下
曹操占時勢,這裡的時勢就是一種戰略的主動。
而曹操能夠實現這種戰略主動,有兩個重要憑藉:
一個是挾天子以令諸侯,漢室天子掌握在曹操手中,無論要攻打誰都是在「替天行道」,無論要聯合誰都是在「號令四方」。
另一個是統一了北方中原,北征烏桓之後的曹孟德,無論是地盤還是軍隊都實現了對其他諸侯的碾壓優勢,劉表、孫權僅是一州的諸侯,而曹操卻是中原的霸主。
所以,赤壁之戰前,曹操的戰略企圖就是統一天下,而且這個企圖非常迫切。
西元208年1月,曹操在北征烏桓後返回鄴城;當年春天,便在鄴城開鑿玄武池訓練水軍;6月,便撤銷三公、自領丞相,政出曹門;7月,便在許都集結部隊而後開赴荊州。
曹操雷厲風行、曹軍風火雷電,這是一種掩不住的興奮,曹孟德就是要統一天下,成就始皇帝和漢高祖的偉業。
孫權但求力保江東、割據東南
漢室不可復興,曹操不可卒除,為將軍計,唯有鼎足江東以觀天下之釁。
諸葛亮為劉備籌謀了《隆中對》,而魯肅也為孫權籌謀了「鼎足江東」之計。
在孫權集團,打仗靠周瑜、國策靠魯肅,魯肅的意見就是孫權集團的戰略抉擇。
所以,不復漢室、不除曹操,但止割據東南,這就是孫權集團的戰略企圖。
孫權集團為什麼確定了這個戰略企圖?
一是孫權、魯肅以及周瑜這三個核心人物,對漢室毫無感情。
赤壁之戰時,孫權26歲、魯肅36歲、周瑜33歲,西元184年黃巾起義而漢末大亂,所以這三個人都是生在亂世、長在亂世的,眼中只有亂世叢林而無漢廷歸屬。
孫權
名為漢相實為漢賊的曹操,被罵了一輩子,但他有所羈絆、有所忌憚,這羈絆和忌憚就是對漢室王朝的感情歸屬。
但是,孫權、魯肅以及周瑜這些亂世新生代,根本就不存在這個問題。所以,漢室不可復,因為他們心中就沒有漢室的概念。
二是魯肅等北人南遷,就是來東吳避禍的,沒有統一天下的急切心理。
魯肅舉家南遷,是建立在一個判斷的基礎之上的:
中國失綱,寇賊橫暴,淮、泗間非遺種之地,吾聞江東沃野萬里,民富兵強,可以避害,寧肯相隨俱至樂土,以觀時變乎?
「以觀時變」,那是遙遙無期,而「俱至樂土」才是生活的具體。
南遷東吳的北人,就是這種簡單的初衷,所以漢室復興與否、曹賊除與不除,跟他們沒關係。
「北方誠多務也」,就是北方實在太亂,估計還得繼續亂,所以為了生存、為了延續種姓、為了躲避亂世,就在江東這塊「美地」好好呆著。
劉備就是想亂中取利、割據一塊土地
劉備何許人也?
若乘間守險,足以為一方主。
自稱漢室宗親的劉備,有能力、有野心,自是英雄一枚,但是底子太薄、實力太差,連一塊立足之地都沒有,所以只能「狼奔豕突」。
袁紹、曹操、劉表等一眾漢末諸侯,他基本都投奔過。
所以,對于劉備來說,天下越亂越好,因為亂世才會有「低垂的果實」,他才能「摘得」一塊立足之地。
而劉備的具體規劃就是諸葛亮的捭闔設計:
東結孫權,北抗曹操,奪取荊、益。
為啥是荊州和益州?
因為亂世尾聲就剩下這兩個「低垂的果實」了,好地方、好打的地方,要麼被曹操占了、要麼被孫權占了。
所以,劉備就是賴在荊州不走、以觀時變。
為了給亂世再加一把火,他甚至鼓動劉表趁曹操北伐之機偷襲許都。劉備的目的就是攪亂天下而佔領一塊土地。
劉備和諸葛亮的初衷設計雖好,但統一北方而南征荊州的曹操又徹底打碎了劉備的美夢。
所以,赤壁之戰前的劉備,正處在事業的低谷期,別說鼎足天下,就是割據一方的前途也不知何處找尋。
但是,東吳的主戰派,使得曹操的戰略企圖正式破產,曹操集團和孫權集團正式開戰,劉備也就有了可乘之機,他終于可以亂中取利了。
曹操敗北、孫權獲勝、劉備摘得了荊州果實
赤壁之戰,曹操是最大的失敗者,不僅統一天下的計畫破產,而且丟掉了剛剛到手的荊州。
戰後,荊州七郡,曹操僅占得荊州北部的一個半郡:南陽郡和南郡北部地方。
孫權集團是赤壁之戰的絕對主力,但是只佔領了荊州中部的一個半郡:江夏郡和南郡的南半部。
而亂中取利的劉備則是賺了盆滿缽滿,趁著曹孫江陵死磕,一舉拿下了荊州的江南四郡:武陵、長沙、桂陽和零陵。
孫權的江夏郡是荊州的核心位置,地方是好地方,但在曹、孫、劉的鼎足格局中,孫權非常難受。
江夏郡的北方是曹操,雖然戰敗但曹孟德仍舊佔據主動,時刻威脅著孫劉聯盟,而在荊州地界,首當其衝的就是江夏郡。
江夏郡的南方是劉備,劉備雖然是聯吳抗曹,但其所割據的江南四郡跟曹操不搭界。
所以,孫權就是拿著江夏郡和南郡在為劉備抗拒著曹操,曹操的全部壓力都落到了孫權身上。
于是,當劉備要借「荊州」,實際上是江夏郡,或者說就是江夏郡首府江陵,孫權就非常大方地答應了。
所以說,赤壁之戰的最大受益者是劉備,戰前的劉備沒有一寸土地,而戰後的劉備拿下了大半個荊州,更關鍵的是劉備有了入住益州的可能。
歷史或許就是一個又一個的偶然,所謂規律很可能就是我們在偶然中強加必然。
昔先帝(劉備)敗軍于楚(荊州),當此時,曹操拊手,謂天下已定。
有統一天下之心、也有統一天下的實力,曹孟德又輕而易舉地拿下了荊州,而就是在拊手大喜之時,卻迎來了人生的轉捩點——赤壁戰敗。
曹操的轉捩點,也成了統一天下的轉捩點,于是天下三分就此成行。
歷史不是由曹操的意志為轉移的,曹操想統一,但孫權和劉備這兩個英雄卻不答應。
先帝(劉備)東連吳越,西取巴蜀,舉兵北征,夏侯授首,此操之失計,而漢事將成也。
連吳越、取巴蜀的劉備,也是志得意滿,一路出漢中、一路出荊州,勢必要興復漢室。
但是,歷史也不是因劉備的意志為轉移,劉備想興復漢室,但孫權和曹操也不答應,于是「關羽毀敗,秭歸蹉跌」。
赤壁之戰後的天下,就是在偶然中成就了曹、孫、劉的三足鼎立,說是時勢使然,但也可說是這三個英雄太過厲害,是他們抓住了一切可能的偶然、以三足鼎立取代了亂世混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