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的陵墓中,有3樣東西盜墓賊不敢動

天空之城 2021/11/23 檢舉 我要評論

近幾年來,隨著盜墓電影的興盛,大家對「盜墓」更尤為關注。提到盜墓電影,現在的觀眾第一反應可能是《鬼吹燈》系列、《盜墓筆記啊》系列。

而在《盜墓筆記》中,有這樣一篇故事:話說,張起靈抱著阿寧手下,走到樹洞棺槨的旁邊,而後告訴大家關于血屍的事,並動手殺死了玉俑中的活屍。

後來,吳邪在墓中發現一隻玉盒,盒中有一張帛書,這張帛書上的文字記載了魯殤王一生的經歷......隨後,畫面一轉,胖子感覺玉俑很值錢,便決定將其拆解並帶出古墓。

正在拆玉俑時,突然飛出一隻屍蹩王,危機降臨。由此可見,古墓中不是什麼東西都能碰的,稍有不慎就會釀成大錯。

俗話說得好:「藝術來源于生活」,這樣的規矩不僅在盜墓劇中有,在現實中的盜墓圈也有。曾經,在盜墓圈裡也有一條不成文的規定,那就是古墓之中有三種文物,即使它們再珍貴,盜墓賊也不會去碰。

這三種文物分別就是「鎮釘」、「陪葬酒」和「貼身玉」,所謂的鎮釘就是釘棺材板的一種釘子,而陪葬酒是墓主人下葬時一同陪葬的美酒,至于貼身玉就是墓主人貼身陪葬的玉器。

那麼,這三樣東西有什麼特別之處呢?為何不能碰。今天,咱們就來聊一聊這其中的事情,可能會刷新大家的三觀。

其一、鎮釘

「世間事,除了生死,哪一件事不是閒事?」,這句話很清楚地表現出了古人的生死觀,其一就是「生死等同,」生和死都是人世間的頭等大事,所以有了「事死如事生」的喪葬觀念。

其二從這喪葬觀念中,進一步出現了繁瑣的喪葬禮儀,而「鎮釘」就是喪葬禮儀之一。古代對于「針」「釘子」這一類的尖銳物體,正常使用下可能不覺得異樣,但對它們常常有種「畏懼」的情感。

後來,這類東西便被人們賦予了「辟邪」的意義,所以為了避免詐屍、死而復生等靈異事件,他們便在棺材上釘上釘子才能放心,這在一些僵屍片中也可以看到。

因此,這一類釘子就被稱為「鎮魂釘」,又稱「子孫釘」。一般而言,這類釘子一共是7根,用銅或者是鐵製作而成,而它們一般都是在棺蓋和之間,其他的部位則不允許用釘子。

另外,它們還有一個作用,就是封閉作用,主要是為了防止細菌逸散。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發展到後來幾乎完全忘記了,「防止細菌出來傷人」的科學意義,就只剩下「釘釘子」能讓祖先保佑自己、震懾鬼魂。

總而言之,因為在大家的觀念裡,棺材釘能「辟邪」,而且它還是死亡人的東西,很陰的,盜墓賊怕沾染上陰邪的東西,所以對棺材釘很忌諱。

其二、陪葬酒

大部分懂酒會品酒的人都知道,想要醞釀好一壇美酒是需要很長時間,而酒窖的環境氣溫濕度都對酒的口感有很大影響。

一般都是放在較深的地窖或者地底下,釀得越久酒越香醇,相比較而言,墓室中的酒水肯定「年份足夠」,可為何盜墓賊不動它呢?

其實,古墓常年封閉,裡面的環境濕度不用說,肯定會大大影響酒的口感。再者就是古墓中存放的是死者的屍體,經過千年萬年的存放,屍身早已腐爛發臭,積攢了大量的細菌。

如此情況下,在古墓中的酒必然也有很多細菌,人一旦喝下去,感染上了病菌就是再好的醫療手段也是無濟于事了,所以給盜墓賊再大的膽子,他也不敢冒這個風險。

1974年,考古專家曾在遼寧發現了一個古墓,隨後對這個古墓展開挖掘。當時,考古學家還在古墓中發現了一壇綠色的美酒,其中一名考古學者品嘗了一口後說道:無味。

隨後,其他考古學家也品嘗了,說道:有一股很濃厚的土腥味。從這件事情上來看,陪葬酒雖然年份很高,但是它的口味並沒有想象中的那麼純正。

其三、貼身玉

貼身玉這類東西是最值錢的,也是古墓中最常見的,但它們也是最危險的,這是為什麼呢?自古以來,古人就對生死之事尤為看重,古代人葬玉是特別看重的。

哪怕是平常的老百姓,家裡死了人也會葬一兩件玉器,更何談那些王公貴族呢。從西周開始,死者身上就陪葬有玉覆面、玉握、玉琀、玉踏這些器具。

因為古人篤信長存不損的玉器可以使人靈魂不滅、屍身不朽,而玉器還給人一種很有靈氣的感覺,更是有以玉養人的說法,即使是現在,也有一些人很喜歡佩戴玉鐲,有玉鐲擋災消災的說法。

古代那些王公貴族身上佩戴的玉佩,死後這些玉佩都隨之與其合葬,在古人的觀念中,人死後人的靈魂會附身在玉的身上。

因此盜墓賊對貼身玉也是很忌諱的,都是避而遠之的,也是害怕招惹上什麼不乾淨的東西。再者就是玉器被埋在古墓裡面千百萬年,早已不像當初那麼潔白無暇。

屍體腐爛之後,肯定會發出大量細菌,玉器吸收了那大量細菌,碰到說不定很容易沾染上,所以盜墓賊不可能因為一枚玉佩就搭上自己的生命的。

就比如,西漢中山懷王劉秀的陵墓,盜墓賊只盜取了金縷衣中的金絲,卻沒有盜取玉器,便是上述所講的一個道理。

盜墓賊之所以盜墓,也為的就是盜取文物拿到地下市場進行拍賣,給那些私人收藏家提供交易,自己獲得巨額的利益。

用戶評論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