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以前,文官武將並沒有不可逾越的鴻溝,我們熟悉的很多「三國謀士」,其實幹的都是武行,那些我們心目中的莽撞人,也有不少當過文官:被曹操恐嚇信嚇得要投降的東吳首席謀士張昭當過撫軍中郎將、綏遠將軍;身長八尺三寸的美髯公程昱當過東中郎將、奮武將軍、衛尉;呂布呂奉先的第一份工作,是給并州刺史、騎都尉丁原當主簿;張遼跟呂布做同事的時候,似乎地位比呂布還高一些(丁原任命其為郡從事,也就是「從事史」、「從事掾」,漢刺史的佐吏),曹魏首任大將軍夏侯惇當河南尹的時候興修水利插秧種稻,儼然農業專家。
文武不分家的事情在演義小說中也經常出現,讀者諸君或許想象不到:被諸葛亮罵倒的司徒王朗,曾經拍馬舞刀大戰江東頭等悍將東萊太史慈;跟高俅相貌有九成相似的司馬懿,曾經躍馬橫槍單挑魏延;這兩場大戰,跟夏侯惇對決三國第一悍將呂布一樣,都很難判定勝負。
這三次大戰很不可思議,而且都很難說是夏侯惇、司馬懿、王朗輸了。咱們今天的話題,就是請讀者諸君當一回裁判,替這些文武難辨的大人物打架分出個勝負。
夏侯惇算是文武全才,打起仗來也有一股子不要命的狠勁兒,拔矢啖睛小菜一碟,他跟呂布的單挑才是大餐。
在濮陽之戰中,曹軍處于劣勢,典韋也累得差點趴下,當呂布騎著赤兔馬挺著方天畫戟沖過來的時候,曹營諸將 「人困馬乏,大家面面相覷,各欲逃生。」
連典韋那樣的悍將都拉了松套,這時候就看出什麼叫打虎親兄弟上陣父子兵了: 「曹操正慌走間,正南上一彪軍到,乃夏侯惇引軍來救援,截住呂布大戰。鬥到黃昏時分,大雨如注,各自引軍分散。」
如果不下大雨,夏侯惇還得纏住呂布不放,夏侯惇擋在面前,呂布乾著急沖不過去——這時候的呂布恨不得一戟把夏侯惇戳出三個窟窿。夏侯惇急眼拼命,呂布也無可奈何,于是這仗被大雨攪黃了的單挑,就這麼虎頭蛇尾地結束了,事後誰也不會承認自己落了下風。
夏侯惇一直是曹魏五子良將的領導,他對關羽也沒有半分忌憚,關羽當年被困土山之前,曾經擊退並肩聯手的徐晃和許褚,但是被夏侯惇纏住,同樣跑不掉: 「徐晃、許褚接住交戰,關公奮力擊退二人,引軍欲回下邳,夏侯惇又截住較量。公戰至日晚,無路可歸,只得到一座土山,引兵屯于山頭,權且少歇。」
呂布當年是想追上曹操,關羽當年是要突出重圍,遇到「牛皮糖」夏侯惇,兩人的目標都化成了泡影,所以讀者諸君判定夏侯惇贏了呂布,筆者也找不出反駁的理由。
夏侯惇與呂布之戰,得到了自己想要的結果,而王朗大戰太史慈,則讓人看得哭笑不得:如果沒有周瑜幫忙,太史慈有沒有可能被王朗斬于馬下?
王朗大戰太史慈,應該是建安元年(196年)的事情,如果他于太和二年(228年)被諸葛亮罵死的時候是七十歲,那麼他單挑太史慈的時候應該是四十左右,正是身強力壯當打之年。
中年的王朗嘴岔子就不饒人,他在會稽郡的山陰之野把孫策罵急眼了: 「孫策大怒,正待交戰,太史慈早出。王朗拍馬舞刀,與慈戰不數合,朗將周昕,沖出助戰;孫策陣中黃蓋,飛馬接住周昕交鋒。兩下鼓聲大震,互相鏖戰。」
讀者諸君都知道,太史慈的武功不在江東小霸王之下,神箭功夫在三國時期也是數一數二,中年王朗揮舞大刀跟太史慈打得難分難解,江東諸將很不講武德地上來群/毆,也沒能把王朗拿下: 「周瑜與程普引軍刺斜沖來,前後夾攻,王朗寡不敵眾,與白虎、周昕衝開條生路,走入城中,拽起吊橋,堅閉城門。」
王朗單挑太史慈沒分出勝負,他最後敗走,也是因為「寡不敵眾」,這說明周瑜和程普很可能跟太史慈一起對王朗進行了群毆。
筆者是不敢說王朗的武功能勝過太史慈的,如果他真是從太史慈、周瑜、程普的圍攻中逃脫,那說明他面對關羽、張飛、趙雲,可能也有一戰之力——被諸葛亮罵急眼的王朗要是掄著大刀沖到四輪車前,您說孔明先生跳起來揮舞鵝毛扇迎戰,最後會是怎樣一個結局?
王朗和太史慈誰輸誰贏不好判定,司馬懿和魏延打架誰更厲害,同樣是無解的謎題。
在蜀漢集團,魏延的武功可能僅次于五虎上將,他跟年邁的關羽對決也未必會落下風,如果在關羽張飛黃忠馬超辭世後重選五虎將,那麼魏延絕對有資格位列第二——能壓他一頭的,也就是趙雲一人而已。
在五虎上將隕落之後,魏延基本就成了蜀漢武將第一人(姜維資歷尚淺),刀法也變得更加熟練老辣,可以說基本是打遍三國罕逢敵手,所以諸葛亮就把正面硬剛司馬懿的重任交給了他。
諸葛亮是十分了解魏延脾氣的:如果魏延能把司馬懿斬于馬下,我在上方穀埋下的地雷火油,就可以省下來對付別人了。
魏延守在上方穀守株待兔,奔襲而來司馬懿居然一點都不怵: 「魏延在谷口,只盼司馬懿到來;忽見一枝魏兵沖到,延縱馬向前視之,正是司馬懿。延大喝曰:‘司馬懿休走!’舞刀相迎。懿挺槍接戰。不上三合,延撥回馬便走,懿隨後趕來。」
這時候我們可以替魏延辯解:他只奉命誘敵深入,所以他只是詐敗,並不見得是真打不過司馬懿。
但是這裡面也有兩個問題:第一,如果魏延能在三招之內砍了司馬懿,他會放棄這個千載難逢的大好機會嗎?斬司馬懿而天下可定,換做誰是魏延,也不會能除司馬懿而不除;第二,司馬懿老奸巨猾,如果魏延不使出全力,他怎麼會上當?
司馬懿應該是對自己的武功十分自信,認為魏延是真打不過他,所以才放心追趕。
一場大雨澆滅了諸葛亮滅魏的最後希望,也給司馬懿和魏延這場單挑罩上了一層迷霧:如果魏延忘了自己誘敵深入的任務,在上方谷口跟司馬懿以命相搏,最後的獲勝者會是誰?
咱們今天提到的三場大戰,都沒有人受傷或留在沙場,要是按照任務完成與否來評判,那就是夏侯惇贏了呂布,王朗戰平太史慈,而魏延和司馬懿誰的武功更高,這個問題可能就永遠也不會有答案了。
半壺老酒知道,任何問題都難不倒熟讀三國正史與演義的讀者諸君,所以最後的答案,還得從大家的評論中去找:分別以《三國志》和《三國演義》為依據,否看出呂布與夏侯惇、王朗與太史慈、魏延與司馬懿這三對冤家,到底誰更厲害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