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武元年,西元221年八月,劉備才剛剛稱帝三個月。為了給二弟關羽報仇,他親自提點了數萬大軍起兵伐吳。這一戰可以說是劉備志在必得,也聽不進勸說。手中更是沒有良將可用,五虎上將之中五個有三個不在了:關羽被東吳所除、張飛被手下暗算、黃忠早已在夷陵之戰前病去(並非演義中倒在夷陵之戰中)。
另外兩個,一個馬超,必須在北方防衛曹魏。另一個趙雲則是理智的勸說劉備不要興兵伐吳,咱們應當循序漸進先誅國賊-曹操。然後子龍兄就被憤怒的玄德留在家裡不帶他玩了。很快,大軍出征,順流而下的蜀軍一開始攻勢兇猛,在吳國土地上勢如破竹,正如後來北伐攻魏的諸葛亮一樣,那真是所向披靡。
不過很快,東吳派來了,誰呢?接呂蒙班的新任東吳大都督-陸遜。在陸遜的操作下,吳軍翻盤了,一通火燒連營把蜀軍燒的屁滾尿流被迫撤軍。但是陸遜並沒有乘勝追擊,在蜀國派趙雲前來支援後,陸遜撤了。難道陸大都督怕了趙雲不成?如果不是,他為什麼要撤退呢?
陸遜退兵,確實是因為害怕一個人,這個人不是趙雲,而是魏文帝曹丕。
不可否認,正史上的趙雲是一員猛將,和關羽、張飛、趙雲、黃忠同一級別的大將,但是還不足以「威震華夏」,甚至連張遼的「威震江東」都辦不到。
此時,陸遜剛剛打敗不可一世的劉備大軍,士氣正盛,是不會把趙雲軍隊放在眼裡的。如果陸遜採納部將徐盛、潘璋、宋謙等人的建議,對劉備窮追猛打,強攻白帝城,勢必會和趙雲軍隊有一場龍爭虎鬥。
此時,陸遜吳兵戰鬥力極強,反觀趙雲軍隊雖然也是生力軍,但是由於蜀兵剛剛敗北,損失數萬人,士氣低落,人數又少,雙方大戰,勝利的天平很可能落到陸遜這一邊。
有人說白帝城易守難攻,配上趙雲這樣的猛將,足以抵擋住吳兵。實則不然,再堅固的城池,都有被攻陷的時候,再牢固的防線,都有弱點,只是攻城代價多少罷了。
因此,在正史上陸遜追擊劉備到白帝城,果斷退兵,並不是怕趙雲。那麼他為何退兵呢?通過分析相關史料,得出結論,陸遜怕的不是趙雲,而是曹魏皇帝曹丕。
早在劉備傾全國之力東征孫吳時,曹丕早已制定了最佳策略。魏蜀吳三足鼎立,其中曹魏最強,東吳次之,蜀漢最差(備註:關羽丟失荊州後),但是三方實力相差不大,也就是說無論哪一方都無法輕鬆滅掉另一方。
劉備之所以東征,直接原因是東吳呂蒙白衣渡江,奇襲荊州,除掉關羽。現在,劉備經過兩年多的準備,發動夷陵之戰,不滅東吳 誓不甘休,一路上勢如破竹,深入吳境,擊敗東吳李異、劉阿等人,佔據秭歸。
此時,魏文帝曹丕選擇了坐山觀虎鬥,看著劉備和孫權兩方互相消耗,等兩人都傷殘的時候,再出擊,一舉消滅蜀漢和東吳,統一三國。不容置疑,曹丕的戰略是非常正確的,對曹魏最有利,能以最小的代價取得最大戰果。然而,東吳陸遜早已看穿了曹丕的「小九九」,沒有上當,只是擊敗、擊潰劉備大軍,並沒有對其窮追猛打。
此時,東吳眾將紛紛不解,徐盛、潘璋、宋謙等大將自告奮勇,想要一舉拿下劉備,建立不世之功。就連孫權也心動了,詢問陸遜意見,能否一鼓作氣滅了劉備。陸遜提醒孫權,實力更加強大的敵人曹丕虎視眈眈,隨時可能侵略東吳。沒過幾天,曹魏果然出動大軍,幸好東吳早有防備,這才沒出什麼大事。
《三國志》:備既住白帝,徐盛、潘璋、宋謙等各競表言備必可禽,乞複攻之。權以問遜,遜與朱然、駱統以為曹丕大合士眾,外托助國討備,內實有奸心,謹決計輒還。無幾,魏軍果出,三方受敵也。
試問,如果陸遜在夷陵之戰大敗劉備大軍的時候,被勝利沖昏了頭腦,不考慮曹魏偷襲,集中全力追擊劉備,強攻白帝城,後果不堪設想,很可能被曹丕漁翁得利。
因此,江州的趙雲帶兵到達永安,陸遜便撤兵,他確實是害怕一個人,這個人不是趙雲,而是曹丕。
(本文參考《三國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