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時期,群雄爭霸,魏蜀吳三國麾下的能臣虎將更是數不勝數。而若論這三國中,誰是能力最強的國家,非曹魏莫屬。且不論一代奸雄曹操的領導能力如何,對賢才能者的渴望如何。他麾下的一眾大將可是實打實的有魄力。曹魏麾下的五子良將張遼、徐晃、樂進、于禁、張郃,哪一個單獨拎出來都是名震一方的將軍。
但與此同時,東吳與蜀漢也並非沒有可用之才。蜀漢除了五虎上將之外,便是位居五虎上將之下第一人的魏延了。 那麼魏延相比于曹魏大將徐晃張遼,能力又是孰高孰低呢?
在諸葛亮北伐期間,諸葛亮雖然惱恨魏延的持才傲物,但是,諸葛亮卻要承認這樣的一個現實,那就是諸葛亮的北伐大業,是離不開魏延這樣的人才的。諸葛亮北伐期間,蜀漢的軍/事,有一半,是需要魏延這樣能夠獨當一面的大將來肩負。
張遼則是赤壁之戰後,曹操集團最為倚重的大將之一。東吳孫權北征曹操,張遼負責抵禦孫權的北伐,逍遙津一戰,張遼橫掃孫吳名將十余人,並且擊潰孫吳十萬大軍,威震天下。
論工作能力,魏延和張遼可謂不相上下——都是各自勢力的王牌將領、頂樑柱。但張遼在曹操集團並未受到猜忌,並且,張遼在被曹操拿下時期,曾嘲諷過曹操,從這不難看出張遼的膽識和氣魄,並且在曹操表示願意接納自己以後,張遼也表示願意歸順,從這可以看出張遼不偏執,從張遼能勸降關羽這點,也不難看出關羽對張遼的信任與認可——綜合來說,張遼的情商高,並且不拘泥偏執。
而魏延在蜀漢陣營這麼多年,戰功顯赫,並且諸葛亮一走就萌生反志,而且這一現象,早在諸葛亮還在的時候就被諸葛亮洞察,從這不難看出,魏延是一個有野心但卻不具備野心家堅忍性格的人。從性格決定命運的角度來說,魏延的性格具備巨大缺陷,這也意味著,魏延不如張遼。
早在曹操和袁紹進行官渡之戰的時候,徐晃就通過這一場戰爭,而獲得曹操青睞,立下功勞。關羽拿下于禁以後,曹操深深忌憚關羽的兵鋒,甚至考慮逃離許都。而曹操集團得以剷除關羽這個「外患」,主要功勞在于徐晃。
關于徐晃,金朝學者郝經曾評價徐晃和張遼,說此二人的武力與謀略,不亞于蜀漢的關羽、張飛。關張作為劉備陣營的一流名將,郝經將其和曹營的徐晃、張遼做對比,足見徐晃的能力。
魏延能力再強,終究沒能躋身五虎上將序列,從這不難看出,魏延比照徐晃,是差一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