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間故事:兄弟倆修墓,挖得一壇金元寶,和氣分金,財運仕途亨通

略懂君 2021/12/26 檢舉 我要評論

明朝永樂年間,山西侯馬的武通和武三兄弟倆在外地給一家人做工時,挖到了一罎子金元寶。由于當時是在夜裡,而且只有武氏兄弟二人在場,兄弟倆一合計,就將整壇金元寶悄悄地帶回了自己的家。

武氏兄弟二人在外地做工時,主要是以給死了人的人家修墳箍墓為生。一年冬天,天氣極為寒冷,兄弟二人覺得在外做工快一年了,也該回家看看了,就收拾東西,準備回家過年。這時,突然又來了一件活兒:為一個大戶人家剛剛病逝的長者箍墓。

武氏兄弟原本當天就要回老家的,可主家說,臨近年末了,做這活的人手少了,並且武氏兄弟的活幹得極好,願意出比平常要多出好幾倍的工錢,請武氏兄弟一定要幫他們家把這活兒做了。

武氏兄弟見給的錢多,而且這家人原本就已經選了好墓地,並且墓穴在此前是已經挖好的,只需把回填的土清理出來,再重新箍一遍就可以了。看到活不算太重,也不怎麼麻煩,加上給的錢還多,武氏兄弟一合計,覺得晚回老家幾天,其實也沒什麼,就接下了這個活兒。

箍墓是個緊活兒,武氏兄弟說幹就幹。冒著嚴寒,兄弟倆一口氣連幹了五天。但是,三九嚴寒的天氣,在空曠的野外墓地幹箍墓的活,可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眼看著離主家下葬的日子不到二天了,為了趕進度,兄弟倆商量了一下,決定挑燈夜戰。

這天晚上,武氏兄弟讓主家送來許多柴火、吃的和幾壇酒,吃飽喝足後,就連夜幹了起來。幹到後半夜時,幫忙的幾個當地人凍得頂不住了,看著武氏兄弟幹的都是技術活了,覺得自己實在也幫不上什麼忙,就一個一個地找藉口溜回家去了。

只顧自己幹活的武氏兄弟也不管那幾個人,在墓穴裡歇了一會兒,吃喝了一通後,又接著幹了起來。武通用小鍬開挖一個一尺見方的內堂,武三準備著收攏墓口的材料。兄弟二人想著連夜把收尾的活兒幹了,等第二天早上,主家下葬了人,就封了墓口走人。

武通一個人半跪在地上,一鍬一鍬地鏟土。內堂快挖到一半時,小鐵鍬「呲啦」一聲碰到了硬物。「壞了,這活又得耽誤功夫了。」武通聽到這一聲,頭就大了。碰到了硬物,要把這硬東西先清理走,然後還得用磚再箍出一個一尺見方的內堂,這無疑就大大增加了工作量。

儘管要耽誤功夫,但武通還是想著趕緊把硬物挖出來,好用磚去箍內堂。武通用火把照了照硬物,見是一個黑亮亮、圓鼓鼓的東西。等他挖出來一看,是一個用蠟油密封了的罎子。

武通搬動罎子時,覺得這個西瓜大小的罎子有點分量,心裡有點納悶,就招呼兄弟武三過來。兄弟二人借著火光打開了密封的罎子,登時就傻了眼:滿滿一罎子金元寶……

按理說,給人家幹活,在人家的墳地裡挖到了東西,不應該私自打開,如果打開了,這東西就應該送還主家,更何況是稀有珍貴的金元寶。可是,正因為稀有珍貴,才讓武氏兄弟動了私藏之心。

大哥武通捧著金元寶,看著在火光下黃燦燦誘人的金光,漲紅著臉說:「三,現在就咱兄弟倆人在,天知地知,你知我知,不如我們把這些金子拿回家去吧!」

武三聽了,正中下懷。趕緊說:「哥,那咱說幹就幹!」

武氏兄弟隨即將金元寶放回罎子,用一件內衣包裹起來,像沒事人一般繼續加緊幹活。二人一起把內堂修好後,就收了工。第二天再來收尾,就等主家來驗收。

武氏兄弟一覺睡到後晌,才叫上主家人去墓地。主家查驗一番,對武氏兄弟幹的箍墓的活兒非常滿意。對武氏兄弟好菜好酒招待一番,當場就結了工錢,還額外送了一份答謝禮金。

主家按日子安葬了逝者,武氏兄弟在主家人的監管下,封死墓口後,不動聲色地吃過主家的答謝酒席,才回到住處,收拾齊備東西,往老家侯馬趕。

距離過年還有二十多天時,武氏兄弟回到了侯馬老家。懷揣著一罎子金元寶,兄弟倆竟然十分沉得住氣,他們該過年過年,該探親訪友和來來往往的事,一件也沒有落下。過了正月二十,武氏兄弟才悄悄地地合計一下,把一罎子金元寶二一添作五給平分了。兄弟倆各自藏好了自己所分得的金元寶,然後像往常一樣,出了正月就結伴外出做工了。

到了初秋時節,大哥武通帶著一個嬌滴滴的小娘子回到了侯馬,看樣子是新婚不久。武通對人介紹說,小娘子是他的新婚妻子,帶回鄉裡來認親;弟弟武三也在外地成了家,就留在外地生活了。武通還對鄉鄰說,自己以後就常住家鄉過日子了。

果然,武通很快就買了五十畝地,又在城裡置辦了一處大宅院,還在一條街上開了幾家商鋪。此後,才三十多歲的武通就過起了富員外的日子。對于武通生活上的大變化,鄉鄰都以為他在外面做工多年,積攢了許多錢財,也就不奇怪了。

再說武三,在外把自己所得的十八錠金元寶變賣了八錠,得了800兩銀子。有了錢,本該過好日子了,可武三卻犯了好賭好逛煙花枊巷的老毛病。沒出三個月,武三的800兩銀子只是吃喝玩樂就花光了。

花光了800兩銀子,武三又去另外一地,變賣了三錠金元寶,得到300兩銀子。這回武三長了教訓,花了100兩銀子在潼關城裡買了一處帶院落的房子,也買了十畝地,就地娶了個媳婦,過起了日子。

就這樣,兄弟二人各在一處過著自在日子。隨著家業越來越大,武通竟然還當上了陝西山陽縣的縣尉。

武通到任時正值春天,才上任三天,他就接了一個案子:兄弟二人在自家院地裡挖出了一壇銀子,因分銀不均,兄弟二人反目成仇,大打出手,告到了縣衙。

武通接了這個案子,到了兄弟二人挖出銀子的院落查看了一番,當場問了兄弟二人幾個問題,然後一言不發地回到了衙門。

新老爺剛上任就遇上案子,老百姓都等著看武通怎麼斷這個家務案,可武通只是去轉了轉,看了看,回來什麼也不說,只是讓差役將兄弟二人收入了牢房。

古話說,清官難斷家務案。武通不是不能斷這個家務案,而且以他此前走南闖北的經歷和後來靠分得的十八錠元寶而發達起來的見識,他也有能力馬上把這個兄弟爭銀的案子給辦了,可武通不想這麼快就辦了這個案子,他有他自己的想法。

因為初來乍到,武通想看看這個簡單的案子背後沒有其他情況,當地老百姓對此案的反應,然後再根據情況推進案子的辦理。然而,讓武通沒有想到的是,這個兄弟爭銀的案子還真有點意思。

原來,兄弟二人的父親病逝前,悄悄告訴了老大,家裡後院有他埋下的一壇銀子,讓老大日後挖出來,一部分用在置辦家業上,一部分用來照顧還未成家的老二,給老二置辦一份家業,張羅著娶一房媳婦。

老大知道老父親的良苦用心,安葬父親三個月後,才把這事告訴了老二,並和老二一起挖出了後屋牆角下的一壇銀子。隨後,老大就按照父親的遺囑,開始給老二置辦家業,張羅說親的事。這本是老大遵行了父親的遺囑,給老二著力辦的好事,可老二卻不幹了,他要求老大把銀子分了,然後他自己的事自己去辦。

起初,老大覺得一定得按照父親的遺囑把事辦了,就不同意給老二分銀子。但老二死纏不休,後來在族裡長者的說和下,老大就把銀子平分給了老二。

老二得了銀子,就開始揮霍,很快就把自己的銀子花得沒剩下幾兩了。眼看著沒了銀子,自己啥事都沒有辦成,老二就急了。就想著找老大再要點銀子,趕緊把自己的事給辦了,可老大怎麼可能再給老二銀子呢?

老二就鬧,老大這回再也不退讓了,兄弟二人就打鬧起來,告到了衙門。這明眼人都看得出來,這件案子完全是老二的錯,可武通武老爺就是不著急辦。

兄弟二人在牢裡被關了一個多月後,倒是沒有什麼錯的老大扛不住了,先要求見官。老大說自己可以再給老二一些銀子,但前提是老二必須用這些銀子置辦家業,娶媳婦。但武通不同意老大的想法,就把老大又關回了牢裡。

接著老二也扛不住了,見了武通就跪地求饒,說老爺怎麼判都行,只要能讓他們兄弟倆都先回家,自己以後再也不鬧了,都讓大哥說了算。但武通也沒有答應,讓老二回牢裡繼續好好想想。

又過了半個月後,老大和老二同時要求見武老爺,武通這才把二人提到公堂上,進行公開審問。審問當天,衙門來了許多老百姓來圍觀。

武老爺不怒而威地坐在公堂上,問了幾個常規問題,然後讓兄弟陳述自己的過錯和要求。老大先來了一通自我認錯,說自己沒有管好兄弟,也沒有把老父親交給的事辦好,還因為自己的無能,讓兄弟倆人都吃了官司,坐了牢,說自己回去以後,一定好好善待兄弟,把家務事處理好。武老爺在堂上聽著,微微點起了頭。

老二更是痛哭流涕,說得最是動情。老二說,是他自己一身毛病,好吃懶做,還自做小聰明,從小都是老大什麼都讓著自己,處處保護自己,老父親把藏銀的事只說給老大,那是老大能主事,而自己就知道吃喝玩樂,到現在一事無成。

老二還說,以後所有事都聽老大的,給不給銀子也沒關係,只要讓兄弟倆都回家,自己改過自新,會自己去掙銀子,會通過自己的勞動置辦家業,自己掙媳婦回來……

武通在堂上聽著,不住地點頭,眉頭也慢慢地舒展開了。審到最後,武通也沒有多說話,他和善地判道:「兄弟二人爭銀一案,由兄弟二人回家自行商量解決,本官派人監督辦理,若兄弟二人辦得不妥,再有糾紛,本官再重新提審……」

案子就這樣結了。兄弟二人和圍觀的百姓都沒覺出武老爺斷案的高明之處,但對武老爺的判案結果都能接受。武通也不多說什麼,問了兄弟二人和圍觀的眾百姓還有什麼要說的,眾人都搖頭,隨後就都散了。

半年後,爭銀的兄弟二人一起來向武通發喜帖。老大把老父親留下的一部分銀子拿出來,給兄弟置辦了家業,兄弟自己用省下的錢,自己拿主意娶媳婦,請武老爺來吃喜酒。

喜宴當天,兄弟二人和眾百姓才回味過來武通老爺辦案的高明。武通用拖和磨的方式,讓兄弟二人難受,讓他們自己反省,讓他們自行商量解決問題,這樣來斷家務事的方式,既沒有傷到兄弟間的和氣,反倒增進了兄弟倆之間的感情,最終還按照起初老父親留下的遺願,把事情都辦妥了。

幾天後,武通想到自己的兄弟武三還在外地過著生活,就推文給自己的兄弟武三,請他帶著家眷來山陽縣省親。

後 記

武氏兄弟意外得了金元寶,不動聲色地過起了發家致富的日子,這與平日裡兄弟低調做人,高調做事有關。

如果當日兄弟倆執意要回家,就不會有挖得金元寶的機會;如果兄弟倆箍墓時,非得要求主人安排的幫忙人在場,那金元寶就會公之于眾。那樣的話,也許後來,武氏兄弟仍是在他鄉做著修墳箍墓的苦活兒……

後來,武通做官斷案,如果只是簡單地來斷了誰對誰錯,那爭奪銀子的兄弟二人之間的矛盾和仇恨就會越積越深,那樣做,只會是一時解決了矛盾糾紛,卻又留下了新的隱患。所以,做人做事既要講理,也要講情。

用戶評論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