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過《三國演義》的小夥伴都知道,諸葛亮和司馬懿可以說是天生的冤家對頭,兩人都是各自勢力中最頂級的謀士,負責對外征戰和低于外敵,由于曹魏和蜀漢之間天然的對立關係,兩人不可避免的要鬥在一起。在我們的印象裡,諸葛亮好像要比司馬懿強上是一籌,無論是空城計嚇退司馬懿,還是上方穀差點火燒司馬懿,抑或是司馬懿避戰不出,諸葛亮送女裝羞辱也不敢出手,就算是諸葛亮不在了,都能用計謀嚇退司馬懿的十萬雄兵。
諸多方面表明司馬懿好像弱于諸葛亮,然後事實真是如此嗎?其實不然,大家光看到了諸葛亮在局部范圍的小小勝利,卻沒意識到如此厲害的諸葛亮六出祁山,北伐中原,卻始終沒有如願以償,被司馬懿牢牢的擋在了中原之外的,導致諸葛亮每一次的北伐都是來勢洶洶卻無功而返。
那麼諸葛亮為什麼鬥不過司馬懿?為什麼司馬懿總是能將數十萬蜀漢大軍當在國門之外?下面小編就為大家帶來詳細的介紹,一起來看看吧!
首先,諸葛亮受到漢家正統思想薰陶,一身儒雅之氣,兩袖君子之風,謀略多用于戰場對陣,心機卻很少用于自身安危,他在《出師表》中說「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並非是偶然之言;而司馬懿受到的是曹操的「寧願負天下人,不願天下人負我」的唯我思想影響,為人處世,上陣交兵,總是先考慮自己的生前身後、成敗功過。
第二,諸葛亮受先主劉備知遇之恩,因而一生常懷報恩之心,不論平時生活,還是率軍打仗,無不以報恩為大,這就大大加重了他為人做事的負擔,曾有人見諸葛亮事必躬親,夜以繼日,就勸阻說:「今丞相親理細事,汗流終日豈不勞乎?」諸葛亮泣曰:「吾非不知。但受先帝托孤之重,惟恐他人不似我盡心也!」可見諸葛亮心中的負擔之沉重;而司馬懿既無忠君之意,更無報恩之心,帶兵打仗一身輕鬆,一切以掌握兵權為大,有了兵權就有了一切,因此司馬懿一生都在謀劃如何牢牢掌握兵權。
第三、諸葛亮受到漢家正統思想薰陶,總是用「天授皇權」的思想來約束自己的行為舉止,每次後主劉禪一道撤兵的聖旨,諸葛亮無不惟命是從,因此貽誤了許多出奇制勝的戰機,致使六出祁山,功敗垂成;而司馬懿帶兵打仗時,卻以「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為信條,一切以軍事上的勝利為準則。對諸葛亮的做法,司馬懿就曾感歎道:「亮志大而不見機,多謀而少決,好兵而無權,雖提卒十萬,已墮吾畫中,破之必矣!」
第四、司馬懿城府極深,心思變幻莫測,極擅隱忍。當初被曹睿罷官回家,雖然心裡很不甘,甚至兒子司馬昭都很不服氣,直呼曹睿的名字,他卻穩坐釣魚臺,每日在家韜光養晦,以不變應萬變。這點城府是諸葛亮所沒有的,諸葛亮的位置導致了根本不會受到司馬懿的這種困擾,這一點是常年身居高位的諸葛亮難以做到的。
第五、司馬懿善于委曲求全,忍辱負重,即便身穿諸葛亮派人送來的女人的衣服也在所不計;這一點也是「宰相肚裡能撐船」的諸葛亮做不到的。可以想見,如果是司馬懿為諸葛亮送來女人的衣服,一定會被諸葛亮罵得狗血噴頭。
第六、諸葛亮一生謹慎,親力親為,劉備在時還好,劉備不在之後整個蜀漢的重擔都壓到了諸葛亮的身上,無論是蜀漢內務還是北伐出征,太多事都需要諸葛亮來操勞,這也就導致了耗費了他大量的精力。但是一個人的精力是有限的,長期耗費精力只會加大自己身體的負擔。諸葛亮事無巨細,親力親為的特點,更是加重了他身體的消耗程度。
而司馬懿對諸葛亮的這些做法頗有微詞,曾有一次,司馬懿詢問諸葛亮派來的使者說:「孔明寢食及事之煩簡若何?」使者答曰:「丞相夙興夜寐,罰二十以上皆親覽焉。所啖之食,日不過數升。」司馬懿便告訴帳下的諸將說:「孔明食少事煩,其能久乎?」不久,諸葛亮便病去于五丈原。
這說明司馬懿不僅對諸葛亮的這些做法不以為然,而且他有著與諸葛亮根本不同的軍事策略和治軍方法,以及飲食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