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完美從來都意味著缺憾。而《三國演義》中的名將趙雲,之所以能得到「完美將軍」的這個稱謂,便是彌補其在正史中的缺憾。
一句「終不背德」,便是一世的承諾,從此趙雲追隨著要啥沒啥,隨時破產,隨時重組的劉備,一次又一次從死人堆裡爬出。並且在長阪坡之戰時,九死一生保護著阿斗和劉備的老婆回歸。趙雲在劉備手下,幾乎就沒享受到過啥好處。
哪料當劉備終于奮鬥成功後,四方將軍是關羽、張飛、馬超和黃忠,沒有趙雲!
漢中太守也給了後起之秀的魏延。趙雲還是那位雜號將軍,卻不為所動,依舊恪守著「終不背德」的承諾。
所以趙雲的完美將軍之稱,即是種補償,也是對趙雲品德致敬——哪怕許多人替劉備開脫,從各種角度論證,劉備不是不愛趙雲,眼光要放長遠……奈何大多數人並不買賬,完美將軍的喊聲,反而更響亮。
但無論怎樣,趙雲也算是幸運的。畢竟劉備最終成功了,讓趙雲的完美或者說遺憾,得到了充分的展現。而不是如另一些「上錯賊船,跟錯主公」將領一樣,過早謝幕而去,因為在他們之中,有不乏比趙雲還要完美的人,就比如高順!
概括說來趙雲和高順,有兩大共同之處。一是私德,二是武略!
其一:私德很完美
趙雲的私德如何?不用筆者多說,如今我們只來看看高順。他跟張遼一樣,都是呂布手下的大將。但高順的地位,卻要高于張遼。所謂呂布身邊,文有陳宮,武是高順。正是這一文一武,共同托舉著呂布,躍身為三國諸侯之一。
可惜,呂布實在爛泥扶不上牆,除了反復無常外,還經常跟手下將領的夫人們私通。在白門樓上,曹操就用這事調笑過呂布( 卿背妻,愛諸將婦)。可見呂布的私德簡直如渣。曹操雖也有這方面的毛病,卻從來都是搶對手的,他不吃窩邊草。
那麼高順呢?簡直如呂布陣營中的清風。據《漢末英雄記》載: (高)順為人清白,有威嚴,不飲酒,不受饋遺。
字數很少,卻一下子讓人看到了「完美將軍」的形象。為何高順有威嚴?是因為他做人清白,拒絕吃吃喝喝,拒絕各種賄賂,這就是所謂「廉生威」。那麼為何私德如此完美的高順,會追隨渣男呂布?也有相關記述。
在呂布奪了劉備的徐州後,就有點飄了。有一次呂布想找駐守在莒城臧霸,進行一次恐嚇敲詐,以便搞來些物資啥的。
高順連忙勸阻: 將軍躬殺董卓,威震夷狄,端坐顧盼,遠近自然畏服,不宜輕自出軍;如或不捷,損名非小。
意思就是說,你呂布為國除奸,怒除董卓,作戰勇猛,四方皆怕,如今我們已經擁有了徐州,就不能再幹那些強盜般的營生,一旦出岔,對你的名聲打擊太大。
從高順的這段話可以看出,他之所以追隨呂布,就是因呂布除掉董卓,是一位忠心大漢的功臣。所以他認為,如今應該樹立仁德形象,摒棄之前為了生存下來,靠搶,靠殺,靠恐嚇人這種強盜做派。
可惜呂布不聽,結果遭打臉: (臧)霸畏(呂)布鈔暴,果登城拒守。布不能拔,引還下邳。人家臧霸也是嚇大的,果斷拒守城池,搞得呂布折騰半天,灰溜溜回家。
從高順人品清白,勸諫呂布等記載中,是不是能想到趙雲?在劉備奪了西川後,曾大肆封賞手下,趙雲勸諫:應以民為本,抓民心,不要這麼封賞手下。不同的是,劉備立馬知錯就改,聽從了趙雲勸諫,而呂布卻「 不從」。
所以論私德,趙雲和高順堪稱武將中的楷模,甚至能讓許多號稱清流的名士,都臉紅。如名士圈中的大佬許靖。
劉備圍攻成都時,這兄弟為了活命,竟然在城牆上系下一根繩子,想順繩子爬出城投降劉備——看著即喜感,又讓人苦笑!言行一致何其難,但高順和趙雲卻做到了!
其二:關羽、張飛都是他手下敗將
武將說破天,最終還是要看專業水準,那就是武略!趙雲之所以不被劉備重用,就在于武略上表現得不夠好。起碼沒法跟關羽、張飛、馬超和黃忠相提並論。但高順卻是一位,武略爆棚的名將。
( 高順)所將七百餘兵,號為千人,鎧甲、鬥具皆精 練齊整,每所攻擊,無不破者,名為陷陣營。
恐怕所有三國迷,都有過一個疑慮,看正史記載沒見呂布有多牛到爆,可為啥卻能爆錘曹操,虎步江淮,甚至在《三國演義》裡,忽悠一下子,竟成了第一高手?
除了耳熟能詳的張遼,為呂布爪牙外,高順親率的這個「陷陣營」,可謂是最終的答案!因為這明顯是呂布手下第一利器。曹操靠虎豹騎,橫掃天下,呂布則靠高順的陷陣營,讓各路諸侯膽寒,哪怕萬人敵的關羽和張飛,都曾是高順手下敗將。
據《三國志》載: (呂布)使高順攻劉備,公(曹操)遣夏侯惇救之,不利。備為順所敗。
呂布跟劉備翻臉後,命高順出征小沛,劉備驚得連忙求助曹操,于是夏侯惇來救援。結果,劉關張哥三捆一起,也抵擋不住高順的攻擊,兵敗逃亡。同時高順還順手又把來救援的夏侯惇,給痛打一頓,並在此戰中,讓夏侯惇失去了一隻眼睛。
筆者有時都懷疑,《三國演義》中的三英戰呂布,羅貫中是依據啥搞出來的?是不是參考了高順的這次,小沛城下狂揍劉關張?當然,僅僅是懷疑而已。
不過從這個記載中,卻能很容易分析出,呂布的威名在很大程度上,是依靠高順和他的陷陣營打出來的。
奈何再勇猛的名將高順,再厲害無敵地陷陣營,也沒法救活呂布。
三、離去原因眾說紛紜
高順和張遼,由于都是呂布手下的名將,也都跟著呂布被拿下了,齊聚在白門樓上。
但就在此刻,卻出現了極其不尋常的一幕,曹操除掉了呂布和高順,卻招降了張遼。曹操為何要除掉更厲害的高順?即,除掉高順的原因到底是什麼?至今都眾說紛紜。
《三國演義》中的解釋是,曹操問高順:你還有啥可說的嗎?高順卻用沉默為武器,對曹操進行了鄙視,氣得曹操立馬除掉了高順——敢這麼看不起我,留你何用!
除此之外,還有兩種流傳比較廣的解釋。
其一是,夏侯惇的眼睛,是在救援小沛的劉備時,被高順的手下給射瞎的,所以曹操顧及夏侯惇的感受,必須除掉高順,替夏侯惇出這口惡氣。
這個解釋,有點太過「人情化」了,用在三國亂世明顯不靠譜。連除掉曹操兒子的賈詡和張繡,都能被曹操寬容和重用,夏侯惇的眼睛,還有啥可說的?
其二是,高順一心不求活!雖然沒有具體史料支持,但筆者卻非常認同這一點。畢竟高順私德很完美,這種人就註定了:視名節高于生命,不會為活命而選擇投降。當然,你可以說這是一種愚忠。不過筆者卻認為,這同時也應該被視為,一種做人的氣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