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雲一生都是雜號將軍,沒想到他的兩員副將在日後都成為了大將軍

天空之城 2021/12/26 檢舉 我要評論

趙雲有勇有謀,而且做事極為穩重,是三國中少有的將才。但趙雲終其一生都是雜號將軍,始終都沒有成為馬超,黃忠等名將頭銜。當關羽,張飛,趙雲,黃忠為四方將軍時,趙雲還只是翎軍將軍,甚至都不如魏延的漢中太守。

有很多朋友都說趙雲一生不得志,不受劉備重用。其實那只是片面之詞,因為趙雲無論從能力以及人品上都堪稱名將。趙雲因為做事穩重,而且兩次救助後主,所以被劉備授予重任。由于趙雲多次鎮守後方,所以鮮有上陣殺敵的機會,正因為機會少,所以很少擔任主將。如漢水之戰,就是黃忠帶頭,趙雲為副將。

不過趙雲在作戰時,也有兩人為副將,雖然這兩人名聲不怎麼響,但日後都成為了蜀國大將軍,堪稱名將!

其一,張翼

張翼原本是益州將領,在抵禦劉備時,張翼在雒城臨陣倒戈,一刀除掉了劉璝,歸順了劉備。在趙雲與黃忠去米倉山燒毀曹軍糧草時,張翼就曾作為趙雲的副將,留守後方。等趙雲救得黃忠後,張翼建議緊閉寨門防守,而趙雲卻讓大開城門,偃旗息鼓,獨自一人在轅門等待曹軍。雖然此戰趙雲擊退了曹軍,甚至連張郃,徐晃等人都不敢上前,但從兵法角度來講,趙雲如此膽大,只要還是靠過人的武藝。曹操老奸巨猾,一眼就看出了趙雲的埋伏。

在諸葛亮時代,張翼多次隨軍北伐,多立戰功。當然也是少有能活到姜維時代的蜀國大將。在姜維時代,張翼與廖化同為大將,輔助姜維北伐。

在姜維北伐時,多次好高騖遠,極不穩定,面對鄧艾,郭淮這樣的名將。張翼就曾當面勸阻姜維取勝後適可而止,不要畫蛇添足。

原著中寫道:張翼諫曰:「將軍功績已成,威聲大震,可以止矣。今若前進,倘不如意,正如畫蛇添足也。」維曰:「不然。向者兵敗,尚欲進取,縱橫中原;今日洮水一戰,魏人膽裂,吾料狄道唾手可得。汝勿自墮其志也。」張翼再三勸諫,維不從,遂勒兵來取狄道城。

可見張翼自始至終都保持著老練持重的作風,穩紮穩打,從不弄險。張翼最後官至左車騎將軍,可謂蜀國的軍事代表人物。

由于張翼多次提出建議以及作戰計畫,所以姜維每次都將張翼帶在身邊,以致最後與姜維投降鐘會,在鐘會之亂中被亂軍所殺。

其二,鄧芝

鄧芝是益州大臣,西元223年,劉備病逝于白帝城後,蜀漢大權便落在了諸葛亮手中。而諸葛亮急于恢復與江東的關係,而苦無合適人才出使。此時鄧芝出場,諸葛亮也從眾人中發現了鄧芝這個出色的外交人才。

鄧芝出使江東,其實是個很艱難的使命。因為劉備伐吳時,水路並進,將仇人一網打盡時,還要繼續推進,發誓要掃滅江東。所以孫權就算有心與蜀聯合,也要看一下蜀國決心如何。而鄧芝此行不但讓吳蜀聯合,還讓孫權刮目相看,不敢小視蜀國。

原著中對鄧芝的才能描述也是十分精彩:芝曰:「大王乃命世之英豪,諸葛亮亦一時之俊傑;蜀有山川之險,吳有三江之固:若二國連和,共為唇齒,進則可以兼吞天下,退則可以鼎足而立。今大王若委贄稱臣于魏,魏必望大王朝覲,求太子以為內侍;如其不從,則興兵來攻,蜀亦順流而進取:如此則江南之地,不復為大王有矣。若大王以愚言為不然,愚將就死于大王之前,以絕說客之名也。」言訖,撩衣下殿,望油鼎中便跳。權急命止之,請入後殿,以上賓之禮相待。

可以說鄧芝不但將魏蜀吳三國的形勢分析得透徹,還站在了孫權的角度分析局勢,做到知己知彼。而鄧芝面對油鼎毫無懼色,也是大展蜀國人物風采。鄧芝也因此出色地完成任務,使吳蜀重歸于好。

西元228年,諸葛亮再次出兵北伐,任鄧芝為中監軍、揚武將軍,與大將趙雲佯攻郿城,作為疑兵吸引曹真率領的魏國主力,與之相持。因此鄧芝也就成了趙雲的副將,隨大軍衝鋒陷陣。諸葛亮第一次北伐,可以說十分順利,鄧芝隨趙雲也是多次大敗魏軍,殺得夏侯楙丟盔棄甲。

但細心的朋友從演義中可以發現鄧芝雖然外交才能出眾,但軍事謀略卻是其短板。鳳鳴山之戰,趙雲取勝,對戰夏侯楙後,仍然不思魏軍埋伏,反而與趙雲一起殺入重圍,最後若不是關興張苞等人救助,估計難以脫身。而馬謖失守街亭後,又是老將趙雲命鄧芝先行,而獨自斷後,才讓蜀軍安全退回漢中。

此後演義中對鄧芝的描述,除了勸魏延,陳式小心進兵外,就沒有其他記載了。但在正史中,鄧芝卻活到了七十多歲,最後官至車騎將軍。鄧芝擔任將軍二十多年,賞罰分明,體恤士兵。他的衣食都是由官府提供,生活樸素節儉,終身沒有置辦產業,家屬也沒有免于饑寒,他去世時家中沒有多餘的財產,也是值得稱讚的!可以說同樣做到了諸葛亮那種一心為國的境界!

所以說趙雲雖然不是名將,但其副將都是蜀國後期柱石,趙雲之名威震敵國也就實至名歸了!

用戶評論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