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間故事:他養的蠶三年不吐絲,鄰人勸他扔了,方丈:再養一年

略懂君 2021/12/03 檢舉 我要評論

明朝年間,蘇州一帶盛行養蠶,特別是秋天時節,養蠶大戶們便到了豐收季節。

洪田鎮正是家家戶戶養蠶的鎮子,因為常年養蠶,鎮子上四處是桑樹,用鎮子上人的話說,就這還不夠鎮子上的蠶吃,還得不停去外地收桑葉。

鎮子東頭有戶人家,姓葉,在家裡排行老三,人稱葉老三。葉老三原本有兩個哥哥,誰知大哥二哥因病都沒了,家裡也就剩下他一個獨苗。

作為養蠶老戶,葉老三家僅蠶房就有四間,他和妻子、兒子、女兒四人,常年圍著這幾間蠶房忙碌,忙得不可開交。

雖然忙碌,收穫倒也不錯,祖上有基業,加上一家人勤奮,幾年時間,家裡倒也應有盡有,吃喝無憂。

話說這年秋天,其餘幾間房裡的蠶豆吐完絲了,唯獨東邊房間裡有一竹匾蠶,遲遲不見吐絲。

米老三有些著急了,辛辛苦苦餵養,到時間不見吐絲,也是個愁人的事。兒子說這波蠶已經蛻五次皮了,按理說也該吐絲了。

著急歸著急,米老三也不是沒有耐心,便吩咐兒子女兒按時換桑葉,並把西房裡囤積的桑葉全拿來餵養這一竹匾蠶。

誰知這些蠶也是不爭氣,一直吃到過年也沒見吐絲,米老三這下有些著急了,蠶不吐絲,豈不成了怪物?

左鄰右舍這一茬蠶絲早已變賣成錢,聽說米老三家有一竹匾蠶養夠了時間還不吐絲,便紛紛前來看,一時間竟傳成笑話,說米老三人品遜,養蠶不吐絲。

米老三雖然生氣,可也沒有辦法,自己辛辛苦苦餵養的,總不能像大家說的那樣,端出去喂了雞?

可這一竹匾蠶也太不爭氣了,米老三兒女接連悉心餵養了三年,依然不見他們吐絲,只是一茬一茬的蛻皮,仿佛它們天生就不會吐絲一般。

這下米老三也著急了,再這麼養下去,自己都快崩潰了,其他房裡的蠶一茬一茬變賣,這一竹匾玩意怎麼就這麼不成器?

為了不讓人笑話,葉老三其實也生過念頭,他想將它們端出去偷偷倒掉。

可養蠶人有三禁忌,第一不能惡語相譏,第二不能按期不喂,第三不能傾倒活蠶。

葉老三左右為難,一家人因為這一竹匾蠶竟然成了鎮上人的笑柄。這天,妻子實在忍受不了,默默流淚道:相公,我知你平日不信鬼神字說,可眼下不能再拖了,你且去山上禪寺裡詢問一下方丈,看咱們家裡可曾有過什麼傷天害理之舉。

葉老三見妻子的神情,也不好推脫,便換了衣裳,取了些銀兩,上山來詢問方丈。

那方丈慈眉善目,一邊聽葉老三的講述,一邊微微笑,聽葉老三說完,方丈徐徐說道:世間善惡終有盡頭,你頂著壓力養蠶行善,自然會有善報,葉施主又何故如此著急?難道以施主之家勢,養不起這幾隻白物?

一語點醒夢中人,葉老三聽罷羞愧不已,回家便不再因此事計較,索性讓兒女繼續餵養。

時光易逝,這些蠶已經養到第四個年頭了。

一天,葉老三正在蠶房裡清理蠶糞,要說蠶這物種真是神奇,除了吐絲,就連拉出來的屎也是藥物。

突然,兒子大聲喊道:爹,你快來看!

葉老三有些不悅,家裡向來有規矩,養蠶不能高聲驚呼,他神情不悅的來到兒子跟前,問道:何事?

兒子一指竹匾裡的那些不吐絲的蠶道:爹,你看!

葉老三扭頭一看,頓時傻了眼!

只見那些蠶蛻下一層白皮,然後周身變的金黃,隨後從嘴裡開始吐絲,更讓人驚異的是,它們吐出來的絲居然是金色的!絲絲縷縷細如雨絲,驚豔至極!

金蠶絲雨!

他養的蠶三年不吐絲,鄰人勸他扔了,方丈:再養一年葉老三家的蠶吐了金絲!

這個消息瞬間就傳開了,一些絲綢大賈問訊便前來天價收絲!

就這還不算,鎮上一些養蠶大戶紛紛高價前來求蠶卵,一時間,葉老三家門庭如市。

葉老三家由此發跡,家勢瞬間和當地養蠶人家拉開差距,後來直接成為皇室蠶絲直接供應,葉老三家的蠶絲便成了貢品。

書生說:遲來的福報,也是福報。如果葉老三當年一狠心做了違背養蠶人的事,豈會有後來的福報?所以說,堅持走好當下的泥濘路,也需美好的未來就在前方,世間好事,貴在堅持!

【說明】這則故事名為《金蠶絲雨》,故事為崆峒書生根據鄉間傳聞撰寫的原創民間故事,故事不針對任何人和事,純屬文學創作行為,旨在通過故事傳遞善意,拒絕對號入座和封建迷信。

用戶評論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