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魏延何許人也?
不是每個人都能夠理解魏延,因為有人根本就不會有像魏延那樣的才幹,更不會有他那樣的經歷。可一旦你看懂了魏延,你就會為他掬一抔英雄淚。
為了更好的解讀魏延,我們在現實生活中,找個像魏延一樣的人打個比方。在一個單位裡,有這樣一個人,他在各方面的才幹都很突出,可就是不入領導的眼。一方面不得不用他,但另一方面並不重用他,還處處打壓他。領導身邊的那些人,擅長阿諛奉承,慣于看領導臉色行事,對他處處掣肘。
這一切讓這個人成天怨氣沖天,牢騷滿腹。他對下級還算和顏悅色,可對領導和領導身邊的人就沒有好臉色,甚至公開衝突。這樣的人,就是魏延這類人在現實生活中的寫照。
在現實生活中,像魏延這樣的人也是很遭人討厭的。大家對這樣的人,一般都是敬而遠之。試想一下,誰願意和一個渾身負能量的人呆在一起。更何況,領導都不把單位前途當回事,大家操那閒心幹什麼?所以說,魏延這類人只能越活越孤立,越活越壓抑。
二、不受諸葛亮待見的魏延。
蜀漢時候的魏延所處的環境就是這樣。在《三國演義》裡面,處處刻畫著諸葛亮和魏延的矛盾。比如諸葛亮一見魏延,就要解決他,說他腦長反骨。比如說燒上方穀,要把魏延和司馬懿父子一起燒厶。諸葛亮為什麼非要置魏延於厶地呢?以我來看,是魏延讓諸葛亮想起了一個人,所以才解決他。
那個人就是關羽。魏延可以說是關羽的翻版。兩人史書上的記載都是善養士卒,勇猛過人,又性矜高。他們也都對諸葛亮和他身邊的那些華而不實的幕僚將領嗤之以鼻。因此,諸葛亮認為他不好駕馭,十分反感。在史書記載裡,凡是讓諸葛亮感覺不好駕馭的人,都沒有好下場。
只是魏延在漢中威望很高,能力出眾。再加上諸葛亮手下沒有大將,需要他這樣的將領為他出力打仗。諸葛亮對魏延才採取了明升暗降,奪其兵權的策略,暫時留他一條性命。這樣,魏延從一個可以獨當一面的大將成為了諸葛亮手下直轄的將領,根本沒有了單獨帶兵的權力。
三、不可不用,不被重用的魏延。
從此,魏延就在諸葛亮手下做事,每一次諸葛亮出征都少不了他。可諸葛亮很少讓魏延獨立指揮作戰,總是牢牢把他抓在手中。魏延多次在諸葛亮北伐的時候,要求獨自帶一萬軍馬和諸葛亮分路佔領潼關,但諸葛亮不允許。所以魏延經常說諸葛亮膽怯,恨自己的才能不能用盡。
諸葛亮對魏延的使用是不可不用,不可重用。這在諸葛亮第一次北伐裡表現得淋漓盡致。當時諸葛亮兵分兩路,可這兩路都沒有讓魏延起到關鍵作用。守街亭這路主力不讓魏延去也就罷了,可連出箕谷的偏師也不讓魏延去,派了久隨諸葛亮的趙雲去。
結果呢?諸葛亮後來總結經驗時,在《勸將士勤攻己闕教》中有句話說得明白, 「大軍在祁山箕穀,皆多於賊,而不能破賊為賊所破者」。看仔細這個「 皆」字!兩路兵馬都是兵力超過對方被對方打敗的,可見領兵將領的水準問題。看到這個結果,作為一個有能力而被迫旁觀的魏延能沒有怨氣嗎?
到了建興八年,魏延終於得到了一次單獨帶兵行動的機會,他和吳懿一起西上羌中。他們行動迅速,勢如風雨,突破曹魏封鎖。在羌中他們招兵買馬,很快組成了一支上萬的強大騎兵。十一月,他們馳回川中,在首陽與前來截擊的魏後將軍費瑤、雍州刺史郭淮作戰,諸葛亮和姜維的勁敵郭淮被魏延輕易打得大敗。
這一戰完美的展現了魏延的戰鬥力。這次勝利,也是諸葛亮帶兵以來屈指可數的大勝仗之一。因為這次勝利,魏延被升為前軍師征西大將軍,假節,進封南鄭侯。但令魏延萬萬沒有想到的是,從此以後他再也沒有獨自領兵的機會了。
其實魏延這人情商很低。他不能理解諸葛亮對他的感覺。 諸葛亮對魏延的感覺就如同唐僧對孫悟空的感覺一樣。魏延只感覺到頭上的緊箍咒的疼,卻感覺不到諸葛亮對他的依賴。這樣一來,魏延的日子過得越來越壓抑。
慢慢的,魏延對諸葛亮和他周圍的人越來越不滿。諸葛亮還用了個專門和魏延作對的有名的小人楊儀當長史。一看這個主管後勤軍紀的官職,我就立刻可以知道魏延平常受的是什麼氣了。就像你遇上個故意刁難你的財務科長和紀律委員一樣,你要借錢報銷都處處卡你,天天為雞毛蒜皮的小事找你的麻煩,你會高興得起來?可有什麼辦法,諸葛亮是這些人是後臺,這一切都是他默許的,魏延再不滿又有什麼用。
四、詭異的魏延之厶。
到了諸葛亮最後一次北伐,魏延還是先鋒,駐紮在大軍前十裡的地方。諸葛亮最後病厶五丈原,他的生命走到了盡頭,魏延的生命也跟著走到了盡頭。
看史書中記載的魏延之厶,感到細思極恐。
首先,諸葛亮臨厶前安排退軍計畫竟然不通知魏延參加!?
第二,安排退軍,讓魏延斷後,但對他置之不理,如果他不聽將令,就拋棄這支部隊不管了。這就是所謂的愛兵如子辦事周到的諸葛亮做的事?!
第三,費禕去試探魏延的口風,究竟起了什麼作用?
第四,魏延為什麼要燒毀棧道?
第五、棧道燒毀了,楊儀他們怎麼撤回了西川?
第六,魏延是蜀漢最強的武將,怎麼會敗給楊儀?
這一連串的疑問最終只指向一個答案,那就是魏延必須厶!
魏延為什麼必須厶,那是因為諸葛亮已經安排好了自己的繼承人,他密表劉禪,讓蔣琬接替自己,下一個接班人是費禕。而諸葛亮厶後,無論從職位,資歷都該魏延來接管大軍,這是諸葛亮不允許的。再加上,諸葛亮一厶,他知道剩下的這些庸才根本擔當不起北伐的重任,最終只有苟延殘喘。這樣魏延已經沒有用處了,還會因為和諸葛亮的團夥發生衝突影響諸葛亮的佈局。那怎麼辦?只有除掉魏延。
而魏延呢?魏延苦熬一輩子,終於熬到諸葛亮厶了,可以一展身手了。他滿心想接管大軍,繼續北伐。因為蜀漢剩下的這些人裡面,真正繼承劉備的遺志,一心要北伐光復漢室的,而且有能力實現北伐的只有魏文長。可是當他明白過來諸葛亮一夥已經拋棄了他,他的所有的希望都要泡湯的時候,他選擇了鋌而走險的這條路。逼楊儀他們交出兵權,聽從指揮。這正中了楊儀、蔣琬、費禕他們的下懷,實際是也就是諸葛亮的下懷。
至於是費禕去探口風,就是為了刺探魏延的態度,一看魏延要中計,馬上回去依照諸葛亮的遺計行事。至於說燒棧道云云,楊儀他們走在前面,還真不知道是誰燒的呢?而且魏延只是要接管兵權,要解決的是楊儀,燒了棧道對他有什麼好處?阻擋急切回歸的軍隊對魏延有什麼好處?這些都是栽在魏延身上的罪名。
楊儀費禕在外,蔣琬在內,硬生生給魏延安上了反叛的罪名。據《魏略》記載,是楊儀進攻魏延,魏延不戰而退,落得個士卒離散。魏延至厶不叛逃魏國,厶也要回漢中訴冤,被馬岱所解決。
這一切只能佩服諸葛亮的高明,真是連環計,計套計。解決了魏延,楊儀也沒有得到好處。因為諸葛亮的繼承人也不是他。最後他被費禕舉報,(費禕先出賣魏延後出賣楊儀,他後來接諸葛亮的班真是名至實歸)被逼自盡,落了個為別人做嫁衣裳的下場。
《三國志》的作者陳壽寫到最後也實在看不下去了,他在魏延的傳中明確說魏延「不便背叛」,為魏延洗冤。而且陳壽別有深意的寫了《三國志蜀書劉彭廖李劉魏楊傳第十》,這篇傳記裡都是被諸葛亮所處理的帶有一定冤情的人物,魏延楊儀赫然列在裡面,這也暗示著一些東西。
解決魏延者,非馬岱、楊儀、蔣琬、費禕也,乃諸葛亮也。《三國演義》裡面羅貫中就根本直接指出了這一點。他在書中寫的是諸葛亮遺計解決魏延,直接指出設計的就是諸葛亮。
五、魏延的出路是什麼?
那魏延就沒有出路了?有。按照現代的說法,就是三條出路, 要麼混,要麼忍,要麼滾。
混,那就是老老實實帶兵回來,交出兵權,告老還鄉。從此退出江湖,混天過日子。不去參與權力的鬥爭。做到寵辱不驚,閑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漫隨天外雲卷雲舒。這樣一來,也就不會再有人來謀害魏延了。魏延躲開了權力鬥爭的漩渦,順便也可以看看楊儀的下場。
忍,那就是要咬著牙忍耐。老老實實做好自己本職工作,帶領軍隊任勞任怨的為全軍斷後。不管怎麼樣,也要按照朝廷的指示辦事,就算是在本事不如自己的人手下也要恪盡職守。無論如何都不能讓對手抓住把柄。這樣才能度過不利的時間,去等待未來的機會。當時蜀漢已經沒有了大將,魏延只要忍得了一時,等劉禪主政,終有翻身的機會。
滾,那就是跳槽。此地不留爺,自有留爺處。魏延這樣的大將,投靠哪個國家都受歡迎,何必吊厶在一棵樹上。後來連夏侯霸都跑解決父仇人的蜀國來了,魏延有什麼地方不能去呢?
可惜,魏延哪條路都沒有選,最後選了別人給他算計的一條厶路。惜哉,魏延!痛哉,魏延!哀哉,魏延!
往者已矣。在這裡,我奉勸那些在現實生活中苦苦掙扎的魏延們,看清魏延的道路,選擇好自己正確的人生方向,不要再重蹈魏延的覆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