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除掉了一位舉世奇才,提拔一個文盲大將,16年後救了蜀國江山

天空之城 2021/11/18 檢舉 我要評論

在《三國演義》中,諸葛亮被刻畫成了「神鬼」一般的人物,剛「出場」便為劉備描繪了一幅宏偉藍圖:「以荊州為跳板,向益州、西川發展,聯合孫權,如此大業可成......」

按照諸葛亮的指示,劉備在赤壁之戰大敗曹操,又憑藉從孫權那裡借來的荊州,向巴蜀一帶發展。短短幾年之後,劉備就佔據了益州、西川、漢中等地,形成了與曹操、孫權二人三足鼎立的局面。

此時,劉備本應該遵循諸葛亮的戰略規劃,從祁山、荊州兩個方向攻打曹操,以興複漢室。可惜的是,關羽大意失荊州,導致了一系列的慘敗。

劉備也不聽諸葛亮的勸阻,執意要攻打孫權,結果在夷陵大敗,幾十年積累的基業毀于一旦,最終落得個白帝城托孤的下場。

或許是為了報答劉備吧,在此後的幾十年裡,諸葛亮一直在為蜀國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用全部的精力去輔佐劉禪。

只是,上天助曹不助劉,再加上劉禪又不是一個有開拓精神的君主,即使諸葛亮事必躬親,也依然無法打入長安,完成劉備臨終前的遺願。

六出祁山之時,諸葛亮迎來了自己的終結,五丈原上他帶著無盡的不甘閉上了眼睛。值得一提的是,諸葛亮雖然離去了,卻提拔了一位「文盲」大將,16年後挽救蜀漢于危機之中。

而談起諸葛亮提拔的這位文盲大將,就不得不提一下他曾除掉的一位曠世奇才,也正是這「一殺一提」之間,促成了這次因果。

除了一曠世奇才

上文所說的這位曠世奇才便是馬謖!在三國之中,馬謖有著非常高的軍事天賦,對于兵法、戰略也有著非常獨到的見解。

曾經,諸葛亮與南方的孟獲交戰時,馬謖根據當時的情況作出了一個決策:「擒賊為下,攻心為上」。聽到馬謖的建議後,諸葛亮非常的贊同,如此才有了後來的七擒孟獲。

不過,馬謖雖然很好,但是他卻缺乏實戰經驗。原本,馬謖一直跟在劉備身邊,後來才跟隨了諸葛亮,雖然一直過著軍旅生活,但他基本都是管理的都是戰略一類,沒有具體操作過。

或許也是因為如此吧,當他將兵法直接套用到戰場上時,結果弄出了大麻煩。諸葛亮第一次出祁山時,因出其不意取得了大好的局面,是最有希望打入長安的一次。

當時,對于蜀軍而言,街亭是一個咽喉要道,必須要有人駐守。可是,諸葛亮身邊的大將基本都派出去了,無人可用。此時,馬謖毛遂自薦,主動承擔起了鎮守街亭的重擔。

結果,馬謖將諸葛亮的安排的「阻擊戰」當成了「防禦戰」,不在大路中間安營紮寨,反而去山上等著魏軍來打。結果,張郃斷了馬謖大軍的水源,導致蜀軍幾乎全軍覆沒。

好在有一人畢竟聰明,他沒有聽信馬謖的安排,帶領一隊人沿路紮寨。當馬謖失敗後,他利用僅有的兵力,阻擊了張郃大軍推進的時間,為諸葛亮的撤退爭取了不少時間,而這個人便是王平。

提拔了一員文盲大將

早年,因為家庭的原因,王平沒有受過什麼教育,也就是大家所說的文盲。可是,能夠從一名小兵成為一名大將,可以說王平的戰功都是一點點打下來的,這與馬謖成了鮮明的對比。

其實,當馬謖在街亭提出「依山安營」的時候,王平就阻止了他。卻不想,馬謖依舊我行我素,還說「居高臨下者勢如破竹」。

王平是一個文盲將軍,自然說不過馬謖,無奈之下他便帶領著自己的隊伍脫離了馬謖的大軍。果不其然,街亭之戰爆發後,馬謖失敗了,先鋒隊的全軍覆沒,若不是王平力挽狂瀾,蜀漢將會遭遇滅頂之災。

此戰過後,諸葛亮為了鞏固軍心、賞罰分明,即使他不捨得動馬謖,也必須要做,只有這樣才能給三軍之眾一個交代,而馬謖的失敗,也讓王平脫穎而出。

在這次戰鬥中,諸葛亮發現了王平的才華,雖然他的文化水準不是很高,但是實戰能力卻非常豐富,再加上諸葛亮確實無人可用。因此,他最後將王平提升到了大將的位置。

對于這一個決策,當時蜀漢的軍營當中有很多的將領不滿,因為王平「德不配位」。奈何,既然諸葛丞相一再堅持,眾人也只好默認......

有意思的是,在諸葛亮和諸多大將離去多年後,挽救蜀國危機的人卻是這個他們都不看好的「文盲大將」,這又是怎麼一回事情呢?

16年後的局面

話說,在諸葛亮離去後,王平深感自己的能力不足,經常在閒暇時間學習,軍事知識與實戰經驗得到了結合,自身的能力也得到了極大的提高。

匆匆16年過去了,三國的大勢早已經發生了變化,曹魏一家獨大,而蜀漢逐漸敗落。在此情況下,曹魏十萬大軍直接攻打蜀國的陽平關,想要一舉殲滅蜀漢。

從地理位置上來說,陽平關的作用絲毫不亞于街亭這類要道,若是陽平關丟失,則成都便危險了。看著曹魏十多萬大軍,蜀軍陣營中有很多人想要投降,可是王平卻態度堅決,帶領軍隊一直固守陽平關。

終于,在堅持一段時間後,王平成功地等來了後方的援軍,也正是因為這次阻擊戰,使得蜀國免去了滅頂之災。

試想一下,當初如果諸葛亮沒有提拔王平這位大將,估計蜀漢在此刻便會落幕,也不會有後來的事情了,王平此舉又為蜀國的國祚延續了好多年。

用戶評論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