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聖的由來
武聖這個名詞是與文聖相對的,有文就有武, 武聖的概念最初是為了紀念中國古代歷史上在軍|事方面傑出的人才所修建的廟宇,最早是由唐玄宗修建的,並在廟中供奉了11個人,也就是武廟十哲,主祭是協助周武王建立周朝的功臣姜子牙,同時也是春秋戰國時期齊國的開國之君。
唐玄宗修建武廟的目的是形成一種祭祀文化,以展示自己尊重人才的形象,用以招攬天下人才為自己所用,但武廟當時還不叫武廟,叫太公尚父廟,到了 唐肅宗時期,封薑子牙為武成王,並將太公尚父廟改名為武成王廟,簡稱武廟,並將薑子牙的地位提高到與文廟主祭孔子一樣的地位,意思是說文學方面造詣最深的是孔子,軍|事方面造詣最深的是薑子牙。
唐德宗時期,武廟增加祭祀古今名將64人,這個時候武廟中的薑子牙被稱為聖王,張良是亞聖,所以 從唐朝開始,薑子牙就被稱為武聖,因為他是武廟中主祭的聖王,所以簡稱為武聖,這也就是武聖的由來,薑子牙也被稱為中國歷史上的第一個武聖。
關羽武聖的由來
關羽首次進武廟是在唐德宗時期,當時增加了64位名將,關羽就是其中之一,當時關羽的地位一般,到了宋朝之後,朝廷仍然沿用了唐朝武廟的祭祀體系,但是對於武廟中所祭祀的人員進行了增減, 關羽就在宋朝初年被排除出武廟。
宋徽宗時期,趙佶對關羽相當看重,不僅僅把他重新加入武廟,而且從1102年~1123年的21年間,四次加封關羽,分別封關羽為:忠惠公、崇寧真君、武安王、義勇武安王。關羽厶的時候爵位不過是漢壽亭侯,到了北宋末年就突然被封為義勇武安王,尤其注意兩個字:義勇。這說明 宋徽宗趙佶加封關羽,是考慮了關羽的義和勇,義就是義氣、仁義,勇就是勇猛、英勇。
宋真宗時期,以關羽為主祭祀的關聖廟開始出現。宋朝滅亡後,元朝也繼承了宋朝武廟的祭祀,並且兩次加封關羽,但武廟的主祭祀仍然是薑子牙,到了明朝後, 明初朱元璋把薑子牙入侍歷代帝王廟,並廢除了武廟。
到了明朝萬曆年間,重建了武廟,明神宗萬曆皇帝不僅加封關羽為「三界伏魔大帝神威遠鎮天尊關聖帝君」,而且把關羽定為武廟的主祭,陪祀是周倉和關平, 因為關羽的封號是「關聖帝君」,又是明朝武廟的主祭祀,所以關羽在明朝開始,取代了姜子牙成為新的武聖。
在清朝296年的歷史中,十次加封關羽,最後一次加封關羽是在1875年,當時的光緒皇帝加封關羽為「忠義神武靈佑仁勇威顯護國保民精誠綏靖翊贊宣德關聖大帝」,名字越來越長,諡號越來越多,都是為了配合武廟祭祀而加封的,所以至今關羽也是武廟主祭,更是武聖。
嶽飛和關羽誰更有資格當武聖?
首先你得瞭解武聖的標準是什麼?第一個武聖是薑子牙,薑子牙又被稱為兵家鼻祖,其實最早的兵家鼻祖不是姜子牙而是蚩尤,蚩尤的形象在儒家來看不太好,華夏自漢朝後儒家成為主流思想,所以在唐玄宗設武廟時,薑子牙被推舉為主祭,也就是武聖。
姜子牙是協助周文王和周武王開創西周的功臣,在軍|事、政治、治國方面都有很大的成就,因此選擇薑子牙為武聖主要有兩個原因:
一是薑子牙有軍|事才能和思想,在當時無人可比。
二是薑子牙輔佐周文王、周武王兩代君主成就周朝大業,忠心可嘉。
再說關羽,關羽被封為武聖主要是三個人封的,分別是:宋徽宗趙佶、明神宗萬曆皇帝、清世宗雍正皇帝,關羽原本在武廟中的地位並不突出,甚至連十哲也算不上,但他能被皇帝從眾多名將中提拔出來成為武聖,自然有他的道理,主要原因就是:
關羽的忠義、勇武與儒家的五常(仁、義、禮、智、信)非常符合,關羽的仁,他對待士卒非常好;關羽的義,他善惡分明;關羽的禮,他與劉備、張飛情同手足;關羽的智,他能分清是非;關羽的信,他一生忠於劉備。
對於君主來說,關羽是樹立的榜樣,對於大臣來說,關羽尊敬的物件,對於百姓來說,關羽是崇拜的偶像, 關羽符合封建社會各個階層的需要,甚至在道教、佛教之中也加入了關羽的崇拜,在民間關羽更是演化為武財神,以及各個行業的祖師爺,成為一種文化的崇拜。
關羽的軍|事才能是那個時代數一數二的人物,相比較之下, 嶽飛的綜合才能是超過關羽的,不僅僅是嶽飛超過關羽,武廟中有很多名將的才能都超過了關羽,但評選武聖的標準不是軍|事才能,也不是綜合才能, 參考薑子牙和關羽就知道了,武聖的評選標準主要是兩方面,一方面是才能,另一面是否符合儒家的價值觀。
嶽飛的綜合才能雖然超過關羽,但嶽飛有兩個劣勢,導致他很難成為武聖:
一是嶽飛出現的時間太晚,已經是南宋時期了。像薑子牙和關羽由於出現得早,到了後來都被神化了,薑子牙到明朝時被神化,而關羽從宋朝開始就被神化,嶽飛出現得太晚,在時間沒有優勢。
二是嶽飛是被朝廷定罪害厶的。後面雖然被平反,但有一個過程,以至於讓他在南宋一朝沒能進入武廟。而元朝又精簡了武廟,只有11個人,到明朝時就取消了武廟。
因此,綜合各方面的原因來看,還是關羽更有資格當武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