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曾經要滅掉日本?劉伯溫為何全力阻攔,原因其實很簡單

天空之城 2021/11/16 檢舉 我要評論

眾所周知,在中國歷史上,朱元璋是一個很鐵血的皇帝,為了維護朱姓江山,他不惜對往日的兄弟、功臣痛下殺手,製造了胡惟庸案、藍玉案等。

值得一提的是,像朱元璋這樣的鐵血功臣,他其實也有「吃癟」的時候。曾經,明朝時期的日本不斷在中國沿海劫掠,朱元璋想要派兵征討,但卻被劉伯溫阻止了。

在陳述利弊之後,朱元璋果斷放棄這征討的事宜,甚至將其列為「不征之國」。那麼,究竟是什麼原因,讓朱元璋放棄征討日本呢?

大明王朝與古代日本

西元1328年,朱元璋出生在一個貧苦的家庭中,自小他就開始給地主家放牛,以此來貼補家用。可是,他家的情況不僅沒有改變,反而還在惡化。

元朝政府橫徵暴斂,老百姓苦不堪言,朱元璋的父親便在這樣的情況下餓死了。為了生活,朱元璋當過乞丐,也當過和尚,可謂是飽受磨難。

幸運的是,在他當和尚期間,收到發小湯和的來信,邀請他去濠州參軍。自此,朱元璋便投靠了軍閥郭子興,開始了自己的軍旅生涯。

不得不說,朱元璋天生就是一個打仗的料子,因戰場表現勇猛,很快就受到了郭子興的重用,並且組建了屬于自己的勢力班子。

郭子興去世後,朱元璋又憑藉少量的兵力,用「奇謀」佔據了南京城。以此地為據點,不斷向四周擴充,最終形成了與陳友諒、張士誠鼎足而立的「明政權」。

劉伯溫加入朱元璋的陣營後,給朱元璋制定了一個戰略:「先陳友諒,後張士誠,避免兩線作戰」。在此戰略的指導下,西元1368年,朱元璋先後擊敗了兩位對手,建立了赫赫有名的大明王朝。

不過,「內敵」雖然消滅了,但對于大明朝來說還有一個「外敵」虎視眈眈,它便是有一海之隔的「古代日本」。

話說,明朝初期,日本正處于鐮倉時代與戰國時代的交匯時期,政治局勢非常的混亂,政權與政權之間的衝突不斷發生。

日本是一個島國,土地資源非常的貧瘠,為了保障軍事物資的來源,他們便將目光瞄準到了海上,以及它國的沿海地區(掠奪物資),大明王朝的沿海地區更是倭寇橫行。

當時,這些日本倭寇經常隱藏在明朝沿海地帶,隨時劫掠周邊的商船。同時,有些人還會通過偽裝生活內陸地區,明面上謀生,實則伺機而動、劫掠村莊百姓。

種種行為給大明王朝的穩定帶來了嚴重的困擾,曾經朱元璋還曾派遣使者與日本和談,但是日本方面卻都不當一回事,繼續胡作非為。

一怒之下,朱元璋便讓使者帶著寫有「順我者昌,逆我者亡」的國書去警告日本,結果不但沒有起到應有的效果,使者還被日本給殺了,只留下了一個人回來報信。

面對日本的種種挑釁行為,朱元璋決定要派遣大軍討伐日本,就在這個關鍵時刻,劉伯溫站了出來,大力阻止朱元璋出兵。

從當時的情況來看,大明王朝的國力要遠超日本,既然如此,劉伯溫又為何要阻止朱元璋去消滅日本呢?其中大致有三點理由。

劉伯溫的三個理由

其一、國內局勢不穩定。從國力上來看,明朝雖然要比日本強,但是民間依然是百廢待興,老百姓深受戰/爭的折磨。

在影視劇《朱元璋》中曾有過這樣一幕,朱元璋南巡的時候路過揚州,結果曾經繁華的揚州城只剩下了幾十口人和十幾棵樹了,足見當時的國情非常嚴峻。

如果大明朝繼續發動戰/爭,而不是與民休息,很有可能剛剛建立起來的王朝,會再度陷入崩潰的局面,那樣就得不償失了。

其二,有戰敗之例在前。其實,在元朝時期,倭寇就開始不斷侵擾中國的東南沿海一帶,老百姓也是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

當時,忽必烈為了此事還專門設立了東南行省,主要就是負責討伐日本的事宜。結果,忽必烈發動的兩次戰/爭,不僅沒有取得任何的效果,反而還損兵折將、耗費國力。

試想一下,元帝國可是中國歷史上疆域最大的王朝之一,巔峰時期比明朝不知道強多少倍。在這樣的優勢下,都沒能佔據日本,更何況明朝這種新興王朝呢?

其三,即使打下來了,價值也不大。上述咱們說到,日本的土地資源非常的貧瘠,大多以山地、海洋為主,可耕地資源非常的少。

如今,科學技術如此發達,日本依然還要不斷進口糧食作物,更何況是古代科技落後的情況呢!簡而言之,即使朱元璋打下了日本,不僅沒有任何作用,反而還是一個累贅。

或許也正是在這三點的考慮之下,朱元璋採納了劉伯溫的建議,壓制了自己的火氣,沒有發動大軍征討日本。

最終的結局

從當時的情況來看,朱元璋沒有征討日本的抉擇是對的,撇開以上的原因不談,單單一個諾達的「海峽」明軍都很難渡過去。

回首當年朱元璋與陳友諒的鄱陽湖之戰,若不是朱元璋採取「人肉炸彈」的方式,估計他很難勝過陳友諒的水軍,足見大明朝水師的孱弱。

在種種原因的交織之下,朱元璋將使者被除掉一事用「不知王朝興替」給揭過去了,還將日本列為了大明王朝「不征之國」的名單內。

此後,朱元璋便將工作重心轉移到了發展民生經濟之上,經過了多年的發展,不僅昔日頹廢的揚州城恢復了往日的榮光,大明朝的綜合國力也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回想當初,若是沒有劉伯溫勸阻朱元璋,而且朱元璋也沒有採納劉伯溫的建議,估計在與日本的戰/爭中,大明王朝會有覆滅的危機。

值得一提的是,在洪武大帝時期,朱元璋沒能解決倭寇之患,但其兒子朱棣卻不費吹灰之力就解決了這一個問題。

朱棣在位時期,大力發展海洋經濟,鄭和下西洋便是最好的寫照,而且明朝的海船事業也穩居世界前列。在這樣強大的壓力下,日本再也不敢劫掠了,這便是「陽謀」,用實力碾壓。

可是,隨著大明王朝海軍的衰落,倭寇又再度出現了。如今,這件事情雖然過去了很多年,但我們依然可以從中看出一個道理,那便是弱國無外交,強國無人敢欺。

用戶評論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