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時期,我們都知道魏國國力最強,其次是東吳,再次是蜀漢,那麼如果我們把曹魏的國力是100,作為參照標準,東吳、蜀漢的國力又該是多少呢?最北邊的燕國國力又該是多少呢?
事實上,三國中各國的國力是在不斷變化的,所以我們主要分三個階段來描述魏、蜀、吳、燕四國的國力!
第一階段、劉備主政時期
這一階段,魏蜀吳三國都還沒有正式建立,但是他們的基本盤都有了,只是還沒有建國而已。赤壁之戰前,曹魏最強,壓著劉備和孫權打,曹魏國力要是算100,那麼孫權和劉備加起來也沒有50,因為當時的東吳內部並不統一,劉備也還沒有做大,且當時天下還有馬超、劉璋、張魯等勢力。
到了漢中之戰後,形勢發生了逆轉,劉備在此戰中將曹操暴揍了一頓,沒過多久,關羽又發動了襄樊之戰,把曹仁打得不敢出城,于禁也被水淹七軍,灰溜溜投降,連曹操都被嚇得差點遷都了。可以說,這個時候的曹魏國力按100計算,那麼蜀漢至少也有個70,而東吳最多只有50,也正是因為這個原因,所以孫權感受到了劉備集團的威脅,才會不計後果偷襲關羽,一定要把荊州拿到手!
荊州丟失,關羽戰走後,劉備集團損失慘重,國力下降至40,而孫權由于吃到了荊州,國力也漲到了70左右。而隨後的夷陵之戰,劉備大敗,損兵折將,使得蜀漢國力進一步下降,銳減至20,以至于曹魏都不再將蜀漢作為競爭對手,任由其自生自滅,自己轉頭去攻打東吳了。此時的北方燕國初創,僅是一個割據政權,國力也非常弱小,只有10。
第二階段、諸葛亮主政時期
劉備去世後,諸葛亮統攬蜀漢大權,他這人非常擅長搞內政,短短數年,他就使得蜀漢國力再次蒸蒸日上,而且隨著南中之戰的開啟,諸葛亮從南中地區獲取了不少的資源和人口,使得蜀漢國力恢復至50的水準。而此時的曹魏,由于內部統領不順,本來佔據天下最優的土地,國力卻並未有多大的增長,仍然維持在100左右。
事實上,魏蜀吳三國中,魏國的地盤是最大的,人口是最多的,耕種面積也是最肥沃的,所以他的國力應該是增長最快的。不過諸葛亮也看到了這一點,所以數次出兵進攻曹魏,就是不讓曹魏好好發展,所以在諸葛亮活著時期,曹魏始終在國力上拉不開和吳蜀兩國的差距。甚至有時候面對吳蜀兩國的聯手進攻,曹魏還得捉襟見肘,小心應付。尤其是諸葛亮的第五次北伐,他都已經解決了後勤問題,跑到了魏國的土地上耕種,開始和魏國國民聯誼了,若是讓諸葛亮多活一段時間,司馬懿必敗,魏國必敗!
遺憾的是,諸葛亮過早離世了,而他一去世,蜀漢內部就再也沒有大舉北伐了,姜維的那種北伐,相比于諸葛亮,簡直就是小兒科。而東吳那邊,也很少再主動進攻曹魏了,三方進入了暫時的和平。北方的燕國在野心勃勃的公孫淵治理下,國力逐漸增強,升到20。
第三階段、諸葛亮去世後
諸葛亮去世以後,魏蜀吳三方基本沒有再打過像樣的大仗了,都是小打小鬧,不成氣候,也正是因為這個原因,所以魏國開始飛速發展。原本魏國的土地和人口就比吳蜀兩國多,他的發展速度就會更快,現在沒了諸葛亮,沒人再去騷擾魏國了,魏國的發展就更快了。原本魏國國力100,蜀漢50,東吳70,但諸葛亮走後,魏國得到了充足的發展機會,使得魏國國力暴漲至1000,而彼時的蜀漢國力不過300,東吳國力不過500,換算成魏國國力100,那麼蜀漢就只有30,東吳只有50,差距越來越大,兩國加起來也不是曹魏的對手了!
而北方的燕國,雖然號稱實力強悍,然而其實他們還不如蜀漢,最終被司馬懿帶著四萬人滅了,國力降為0。
最後,再看一段資料,可見魏蜀吳三國的國力差距是多麼大:曹魏地盤約為291萬平方公里,人口約440萬,軍隊約50萬;東吳地盤約145萬平方公里,人口約240萬,軍隊約20余萬;蜀漢地盤約100萬平方公里,人口約100萬,軍隊約10萬。
結語
總的來說,不同的時間段,魏、蜀、吳、燕四國的國力差距是不一樣的!關羽去世前,魏蜀吳三國的國力差距最小,魏國100,蜀漢70,東吳50,燕國只有10,關羽走後,劉備又來了個夷陵大敗,使得蜀漢國力銳減至20,諸葛亮當政後,將蜀漢國力恢復至50,此時的燕國在公孫淵的治理下,達到20。後來他多次出兵北伐,打亂了魏國的發展勢頭,使得三個國家的國力差距一直沒有拉開,而等到諸葛亮去世後,魏國才迎來了最大的發展機會,相比較而言,吳蜀兩國的國力就變弱了,此時魏國100,東吳50,蜀漢就只有30了,而燕國被司馬懿滅了,降為0。
(本文主要參考《三國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