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應該知道其中原因:曹營九將能生拿下呂布,為何不敢一起對付張飛?

天空之城 2022/03/02 檢舉 我要評論

張飛的高光時刻,是在長阪橋上三聲大吼,嚇得曹營諸將不敢上前。這件事不但在《三國演義》中被寫得精彩萬分,惜墨如金的《三國志》居然也大書特書: 「飛據水斷橋,瞋目橫矛曰:‘身是張益德也,可來共決戰!’敵皆無敢近者,故遂得免。」

如果不是張飛橫矛立馬擋住曹軍,那幫人一擁而過,橋那邊疲憊不堪的趙雲也無可奈何,劉備一家很可能就會淪為曹軍俘虜,當然也就沒有後來的鼎足三分了——孫權並不敢僅憑江東之力與曹操的八十多萬大軍抗衡。

曹操有八十多萬人馬,並非《三國演義》虛構,《江表傳》中收錄了曹操寫給孫權的恐嚇信: 「近者奉辭伐罪,旌麾南指,劉琮束手。今治水軍八十萬眾,方與將軍會獵于吳。」

《三國志·卷五十四·周瑜魯肅呂蒙傳》也驗證了《江表傳》的說法,不過周瑜認為曹操並沒有八十萬大軍,頂多也就十五六萬中原步兵騎兵和七八萬荊州水軍。

其實這兩種說法並不矛盾:二十萬大軍的後勤補給,至少要由六十萬民夫供給,那些民夫拿起刀槍就是士兵,曹操沒有吹牛,周瑜也沒有撒謊。

不管是八十萬還是二十萬,都不是兵不過萬、將不過關羽張飛趙雲的劉備所能抗衡的,劉備不是敢跟毛熊摔跤喜劇演員,他是打不贏就不打,一溜煙地往江夏跑,半路上要不是趙雲捨命相救,他最喜歡的甘夫人唯一的兒子劉禪就被曹軍捉去了——趙雲拼盡全力,也沒能把劉備家眷完全救出,虎豹騎的統領曹純占了大便宜: 「追劉備于長阪,獲其二女輜重,收其散卒。」

正史記載的當陽長阪之戰極其簡練,咱們今天還是以《三國演義》為依據,來聊一聊當年在長阪橋前被張飛攔住的曹營九將:這些人一擁齊上,拿下呂布都不成問題,為什麼遇到張飛卻畏縮不前?許褚連呂布馬超都敢單挑,為什麼不敢跟張飛一較高下?

在當陽長阪橋頭,第一個趕到的是剛剛投降曹操的荊州大將文聘,此人的武藝不輸魏延魏文長,他曾在襄陽城下把魏延的手下了除個乾乾淨淨,但是見了張飛,文聘的第一反應不是沖過去,而是往張飛身後看: 「只見張飛倒豎虎須,圓睜環眼,手綽蛇矛,立馬橋上,又見橋東樹林之後,塵頭大起,疑有伏兵,便勒住馬,不敢近前。」

細心的讀者都知道,張飛建安六年跟著劉備來到荊州,赤壁之戰發生于建安十三年,連頭帶尾都算上,張飛已經在荊州呆了八年,文聘應該對他有所了解:這個張大鬍子粗中有細,看著憨厚,其實大大地狡猾。

降將基本都比較惜命,文聘當然不會為了新主人去跟「老朋友」拼命,于是他就站在那裡瞧著,並不去跟張飛打招呼。

文聘等了一會,張飛還在橋上溜溜達達,曹營另外八員大將陸續趕到了,這八個人都不是善茬子,打起架來連呂布都不怕,但這時候卻都拉了松套: 「曹仁、李典、夏侯惇、夏侯淵、樂進、張遼、張郃、許褚等都至。見飛怒目橫矛,立馬于橋上,又恐是諸葛孔明之計,都不敢近前。紥住陣腳,一字兒擺在橋西,使人飛報曹操。」

當年圍攻並打跑呂布的曹營六將到了五個——典韋先生已經被張繡幹掉了,其餘五位,也就是第一個沖上去單挑呂布的許褚,後來參加圍毆的夏侯惇、夏侯淵、樂進、李典都到了。

這裡面最讓人費解的就是虎癡許褚許仲康:他不怕呂布,後來還曾一個眼神嚇退馬超,這時候他不肯上前,應該不是懼怕張飛的丈八蛇矛,諸葛亮是不是在對面設下了埋伏,這個混不吝根本就不會考慮,他大吼一聲沖上去,肯定是另有原因。

許褚是曹操最鋒利的一把刀,許褚不出頭,其他人當然也都往後縮,三國時期十位頂級大將,一個在橋上,九個在橋下,誰也不跟誰說話——張飛大吼三聲,那是在看到曹操青羅傘蓋之後的事情了。

這場「靜默對決」,最後以張飛三聲大吼草草收場,跟著曹操跑來看熱鬧的夏侯傑被嚇得膽囊炎急性發作,吐著綠水倒栽于馬下,損失這場「大戰」唯一的「陣亡」者。

讀者諸君都知道,當年在濮陽之戰中,許褚打頭,典韋跟上,夏侯惇、夏侯淵、李典、樂進一擁齊上,呂布也只能抱著腦袋逃跑。現在典韋雖然不在了,但是張遼、張郃、曹仁加起來,怎麼也抵得上兩個典韋,而張飛在狹窄的長阪橋上根本就沒有迴旋空間,如果沒有兩三個呂布的戰鬥力,除了被拿下,就是被刀槍直接除掉,而且很可能或被大夥推得掉下橋去——穿著幾十斤的甲胄落水,也只有東吳的黃蓋黃公覆等少數幾人能不被淹。

曹營九將都不是懦夫,曹操更是膽大包天的梟雄,如果可以一擁齊上把張飛拿下,他們誰都不會放過這個大好的機會。

任何人看了都覺得不可思議的事情,就這樣實實在在地發生了,其中的原因可能只有一個:曹軍主力部隊已經分散開去占地盤、搶資源,虎豹騎正被曹純帶著漫山遍野抓俘虜,曹操身邊兵力太少,除了文聘的荊州降卒,也就是一點貼身衛隊而已。

文聘剛剛投降,跟劉備和張飛也有過一段交往,是不可能完全被曹操信任的,他在長阪橋前踟躕不前,也讓曹操在心裡畫了一個問號:如果諸葛亮真在河對岸設下了埋伏,而張老三只是個誘餌,我們沖過去,文聘在後面把橋拆了,那可咋整?

張飛據水斷橋喝退曹軍,在正史和演義中均有記載和描述,看起來是毋庸置疑的事實,但這盡人皆知事實的背後,肯定還有很多不為人知的秘辛,睿智且熟知三國掌故的讀者諸君,能否對張飛橫矛立馬喝退曹軍一事,給出一個更合情合理的解釋?

用戶評論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