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三國演義》中,趙雲的名號可謂如雷貫耳。在街亭失守之後,諸葛亮擺下空城計讓司馬懿不敢輕舉妄動,在打探到虛實之後,司馬懿本打算率軍攻城,而趙雲率軍趕到,司馬懿聽到消息後立刻撤兵。
可見趙雲在當時人們的心目中,就如同戰神一般。這樣的威名也是趙雲一生征戰無數,未嘗一敗的成績換來的。 因此趙雲也被稱為常勝將軍。
就是這樣一名優秀的將領,劉備在臨終之時卻並未將兵權交托給趙雲,而是由蜀中降將李嚴統帥三軍。這樣的安排實在出人意料, 為什麼蜀國兵權沒有交給忠心耿耿又能力出眾的趙雲呢?
對于這一問題,一年之後諸葛亮的做法,就是最好的答案。
夷陵之戰
西元221年,劉備率蜀中70萬軍隊出征,攻打東吳。曾經攜手抗曹的孫劉兩家徹底決裂,關係降至冰點。
在呂蒙白衣渡江,奇襲荊州之後,原本水淹七軍佔據戰場優勢的關羽遭到了人生的滑鐵盧。荊州失守意味著關羽已無處可去,而東吳的背叛更是讓關羽陷入了被前後夾擊的尷尬處境。
在敗走麥城之後,關羽被殺身亡,一代名將就此隕落。身處成都的劉備得到消息後五內俱焚,發誓一定要掃平東吳,替關羽報仇雪恨。
與此同時,得知關羽離去的張飛同樣暴跳如雷,率軍前往江州與劉備會師。 為了表達對關羽的哀思,張飛命令全軍盡皆掛孝,戴孝出征。
然而在短時間之內要讓全軍掛孝談何容易,憂傷不已的張飛在聽到負責籌辦白旗白甲的部將張達和范疆訴苦時勃然大怒,一頓鞭打之後讓他們繼續籌備,第二天務必辦妥,否則就會按軍法處置。
走投無路的張達和范疆為求自保,決定鋌而走險,趁張飛熟睡之際將其人頭割下,投奔東吳去了。
張飛的離去讓劉備更加愁苦,曾經桃園結義時,三人不求同生,但求同死。可是轉眼之間,關羽張飛相繼離世,只剩下劉備形單影隻,這讓劉備對東吳的仇恨更加強烈。
為了兌現曾經的承諾,劉備率領軍隊御駕親征,對于孫權的求和絲毫不予理睬。而被仇恨衝昏頭腦的劉備,也在向著人生的終點走去。
劉備的籌畫
在抵達夷陵之後,劉備開始安營紮寨。七十萬人的軍隊,營寨的規模自然非同小可。東吳的將士們在看到如此規模巨大的軍隊時,對即將到來的戰鬥心生恐懼,唯獨陸遜看出了其中的破綻。
于是在陸遜的一番安排之後,劉備的營寨被大火吞噬,蜀漢的軍隊被燒得片甲不留。苦心經營多年之後,蜀軍被這一把火燒得幾乎全軍覆沒,也讓劉備興複漢室的目標成為了泡影。
戰敗之後的劉備率領殘兵敗將退守白帝城,直到離去也沒有回到成都。而在諸葛亮到來之後,劉備將兒子劉禪託付給諸葛亮,治理蜀國的重擔全部落在了這位丞相的肩上。
之後劉備便將軍權交給李嚴,並未交付給趙雲。而這一安排,正是劉備的高明之處。
劉備作為一代雄主,在權謀和用人方面自然有其獨到之處。在戰敗之後,劉備選擇退守白帝城而不回成都,一方面是為了震懾東吳不敢貿然繼續向西川挺進,另一方面也是為了避免君臣之間的矛盾。
由于西川是從劉璋手中奪取來的,因此劉備只能算是外來君主。而一名外來的君主,率領本地的將士出征卻慘遭大敗,蜀國必定會有不小的震動,局勢岌岌可危。
在這種情況下,劉備回到成都,君臣見面後會有不少尷尬。因此留守白帝城可以顯示出劉備為了蜀國的安危,仍然在進行最後的掙扎,也算給蜀國百姓一個交代。
而李嚴作為蜀國原有的將領,將兵權交托給能夠起到安撫蜀國百姓,維持蜀國穩定的作用。這樣的安排,遠比由能力出眾的趙雲擔任主帥更為合理。
實際上劉備從來沒有低估趙雲的能力,更沒有埋沒他的才能,知人善任的劉備對趙雲始終十分重視。在蜀國局勢穩定之後,諸葛亮對趙雲的安排,便是對趙雲最大的肯定。
蜀國頂樑柱
與劉備一樣,諸葛亮對于武藝絕倫,性格沉穩的趙雲同樣青睞有加。因此無論是借東風後的全身而退,還是陪同劉備迎娶孫權的妹妹,諸葛亮都交給趙雲負責。而趙雲的表現也從來沒有讓人失望過。
當劉備任命李嚴作為蜀軍主帥時,深明大義的趙雲並沒有絲毫不悅。此時自身的能力是否得到認可已不重要,維護蜀國局勢的穩定才是頭等大事。
在劉備離去後,劉禪順利登上了皇位,成為了蜀國第二任皇帝。在平穩過渡之後,趙雲便被任命為中衛軍,其職責便是保衛皇室安全,選拔武將,處理武將的人事調動。
從諸葛亮對趙雲的安排可以看出,諸葛亮對趙雲的能力十分認可,並且對其忠心絲毫沒有懷疑。如此重要的職務,也只能由趙雲來擔任。趙雲雖然不是蜀軍的統帥,但卻是真正的蜀國頂樑柱。
而趙雲作為早期追隨劉備的將領,在與諸葛亮配合時最為默契。正因如此,諸葛亮對趙雲的安排也有為自己「謀福利」的意味。
劉禪雖然繼位成為君主,但是實權全部落在諸葛亮手中。雖然劉備在托孤之時已明確地表示,諸葛亮才是有能力治理好蜀國的人選。但是擁有極大權力的諸葛亮仍有成為眾矢之的的危機。
而趙雲作為諸葛亮的老搭檔,有他站在諸葛亮的身邊,可以起到穩定局面的作用。由此可見,趙雲對于劉備和諸葛亮來說,都是極其重要的角色。
特別是諸葛亮,在一出祁山失利後,趙雲病故,孔明更是跌足而哭:「軍折一帥!吾折一臂!」 可見相比于執掌蜀漢軍/政大權,劉備和諸葛亮對趙雲的定位更類似于身邊的心腹,畢竟他武藝超群,而且膽大心細。
結語
俗話說:「是金子總會發光。」一個人的才華永遠不會被埋沒,英雄也絕不會無用武之地。
趙雲的戰績在三國歷史上首屈一指。無論是長阪坡七進七出,還是截江救阿斗,趙雲都體現出了無與倫比的勇氣與忠心。這也是他能夠讓劉備和諸葛亮認可的根源。
因此對于趙雲,劉備和諸葛亮都沒有將其當作普通的將領來看待。而劉備和諸葛亮的態度,正是趙雲多年來的表現爭取來的。因此在職場當中,與其抱怨領導不重視自己,不如努力做出成績更為實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