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人都說,若魏延不倒,蜀漢不會亡國。理由很充分,無論何時,有名將坐鎮和指揮,跟沒有,是完全不同的兩種狀況。姜維再牛,也沒法跟魏延相比,這是公認的。因為姜維始終無法繞開,曹魏降將這身份,故而顯得很悲催,總是束手束腳的。
哪怕後來,姜維都被封為大將軍,卻也毫無大將軍的權威。若是魏延你試試,根正苗紅,屬于劉備的曲部,自劉備入川時就屢立戰功,這資歷一放,誰敢懷疑。
不過有些事,雖看著理由充分,卻經不住仔細推敲。就說「魏延不倒,蜀漢難以亡國」,果真是這樣嗎?斷然不是!因為如此推導,僅僅是考慮到了,魏延的才能,卻沒有綜合考慮其他更致關鍵因素。
文武失和危機
其實在正史中,魏延就是由于性格原因,變成了一個異類,這才導致了他最終成為了蜀漢的問題人物。而《三國演義》,則為了敘述簡便,直接把魏延設定為了「有反骨」的大將,諸葛亮一見他就要除掉!這樣一來雖簡便了,卻也讓魏延更加冤屈。
其一,正史中,魏延是劉備的部曲,也就是身邊人,或說親兵、嫡系都可以。因作戰勇猛而得到劉備賞識。根本沒有《三國演義》中殺韓玄那檔子事,所謂「 食其祿而除其主,是不忠也;居其土而獻其地,是不義也」,這是《三國演義》強加給魏延的戲份。
從魏延這出身來分析,恐怕沒人會認為他會謀反,否則早就離開劉備了。可惜魏延那性格卻是硬傷。跟著劉備時,由于劉備一貫喜歡有棱有角的人,如關羽、張飛、法正。因此魏延過得相當愉快,且很受劉備重用。
奈何劉備一走,當諸葛亮成為瓢把子後,魏延就明顯過得不爽利了。哪怕諸葛亮喜歡和重用他,也沒用。因為他如關羽一樣是純軍事人才。這就註定了,也跟關羽一樣,得罪人這事,屬于家常便飯,以至于都成為了孤家寡人。
諸葛亮容忍他,但諸葛亮一走,若魏延還活著,劉禪能容忍嗎?須知,當楊儀和魏延的奏摺,先後送到成都,指責對方謀反時,包括蔣琬在內的,幾乎所有人都認為,是魏延謀反了。故而這才形成了,後來明知魏延沒謀反,是被冤枉的,也黑不提白不提。
這很能說明問題。若魏延還活著,他必會堅定北伐,而蔣琬和費禕等人的態度卻是要休養生息。
這是根本性矛盾,就沒法調和。到時候魏延必會天天跟蔣琬吵架,完全成了文武失和的架勢——猶如在諸葛亮北伐時,他跟楊儀吵架一樣,產生出了難以控制的危機。
須知,諸葛亮都鎮不住,劉禪就能鎮住嗎?所以大機率是,魏延雖不至于被除,卻憋屈得要命,以他那不知輕重的性格,再放兩句狠話,必會走得更慘。
這時除魏延或不用魏延的鍋,會是誰背?自然劉禪了。這個結果劉禪承擔得起嗎?還不如讓楊儀作惡,搞掉魏延好呢。也就是說,魏延恐怕很難活過蔣琬、費禕主政時期。
君臣猜忌的危機
第一種危機,是基于魏延很快被鬥敗。但問題是,蜀漢內部派系林立,而魏延又頭腦簡單,極易被別人利用。
如魏延的倒下,就是他被利用的結果。楊儀派費禕找到魏延摸底,魏延竟毫無防范的表態,還跟費禕討論,誰留下繼續跟曹魏作戰,誰負責護送諸葛亮的棺槨回成都。結果費禕離開他後,就全盤告知了楊儀,這才促使楊儀立馬撤軍。
當魏延反過味來後才明白,被人家利用和算計了,于是一怒之下燒毀棧道,截住蜀漢大軍的去路,這才被扣上謀反的帽子,被幹掉。
就憑魏延這麼「單純」,雖他不會謀反,若碰上「老奸巨猾」的人呢?須知益州本土勢力,一直想主導朝局。比如在諸葛亮走後,李邈就跳出來言稱:諸葛亮走得好,應該慶賀!
在當時蜀漢那麼復雜的內部情況下,魏延一旦被利用,當了別人的手中刀,會是啥結果?劉禪又會怎麼看待魏延?恐怕會形成君臣猜忌的情況。若真出現了這種局面,誰能控制誰?就成了大問題。
這相當于一次蜀漢大危機,劉禪如何能承受得起?這可不是除掉李邈那麼簡單,魏延是手握重兵的征西大將軍!因此,魏延倒在跟楊儀的內鬥,從這個角度來言,也算是替劉禪,提前拆除了一枚隨時要炸的雷——不是魏延有問題,而是他太容易成為問題製造者,這對劉禪來言,是最要命的事。
蜀漢內亂的危機
這第三種危機,是最讓劉禪難以承受的。通過前面兩種分析可知,魏延跟蜀漢存在兩大矛盾!
其一,魏延主戰,跟蔣琬等主張的休養生息,水火不容。無論魏延還是蔣琬,這都是蜀漢的壓艙石!一旦爭鬥起來,影響力都不小,且魏延大機率會敗。
其二,魏延容易被利用,一旦被益州勢力(李邈那類人)利用,就會產生出超強的破壞力。魏延有了勢力支持後,豈能那麼容易落敗?故而形成了一種平衡,如此一來,就大機率形成了,君臣猜忌的情況。
那麼這第三種危機,就是魏延被徹底利用,如他燒毀棧道,阻攔蜀漢大軍撤回一樣,失去了辨別能力和理智,開始幹蠢事,事實上成為了蜀漢內亂的製造者。
面對這種局面,劉禪更加難以承受。本來蜀漢就最弱,諸葛亮又沒了,如今再爆發內亂,蜀漢只能亡得更快,這是必然!所以魏延雖走得很冤,但實則對蜀漢或劉禪來言,卻又是一種幸運。
這其實就是為何劉禪一面閉著眼認定,魏延就是謀反,楊儀處理得很好!一面又讓除掉魏延的「大功臣」楊儀徹底靠邊,根本不給予重用的原因——誰說劉禪傻了,這分明很精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