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羽公平分封,為何天下諸侯還群起反對?事後才知他犯了五個大錯

天空之城 2021/11/24 檢舉 我要評論

項羽分封是歷史上的一件大事,在當時代表的是對秦始皇集/權統治的「撥亂反正」,因為秦朝的滅亡根源之一就是在于人們對于「集/權思想」的不認同。好比一幫人被托入一個新環境,一開始就很不適應,總想著回到之前的舊環境中去,恰好沒過多久便碰上了一個可以返回的機會,于是紛紛上車走人。所以,當陳勝吳廣振臂一呼後,反秦的義軍就如遍地開花了,而秦朝也在短短兩年之後就被推翻了。

秦朝是以秦國為基礎,兼併齊、楚、燕、韓、趙、魏六國而來,到它滅亡的前夕,這六個國家在形式上都已經複立,略有不同的是,複國者的並不全是原六國王室後裔。比如燕王韓廣,他只是秦朝的一名小吏,與原燕國宗室沒有一絲的血緣關係。

其實就連建立「張楚政權」的陳勝本人,也與楚國王室也沒有絲毫關係。繼陳勝之後自立為趙王的武臣,性質也大致相同。而陳勝、武臣、韓廣等人的陸續稱王,正好驗證了「王侯將相甯有種乎?」那句口號,也讓那些本不是六國王室後裔而想稱王的人看到了稱王的可行性。

因此,當項羽進入關中之後,重新分封諸侯就變得理直氣壯起來,而且立刻招來一批擁躉。于是項羽慷慨陳詞:

天下初發難時,假立諸侯後以伐秦,然身被堅執銳首事,暴露于野三年,滅秦定天下者,皆將相諸君與籍之力也。義帝雖無功,故當分其地而王之——《史記•項羽本紀》

項羽特別提到了「義帝」,說他沒有功勞,所以我們大家要分他的土地。也就是說當時已經打破了「貴族等級」的那層束縛,按個人付出的多少來計回報。既然分的是「義帝」的土地,所以,這裡需要交待一下「義帝」這個人。

楚懷王劇照我們知道,在風起雲湧的秦末大起義中,陳勝吳廣第一個站出來反秦,算作是首事,並且在起義當月就稱王,建立起了「張楚政權」。而正是在「張楚」的號令及影響之下,才有了魏、趙、燕、齊等地的複國,所以當時的「張楚」就是義軍的標杆頭領。

六個月之後,「張楚」覆滅,繼起的是項梁的「楚」,擁立的是原戰國時期楚懷王之孫熊心。而為了增強人們的反秦意識,所以熊心也被稱為「楚懷王」。這時,楚懷王就是天下反秦義軍的精神領袖,儘管他只是項梁手裡的一塊招牌。

項梁在定陶戰死之後,楚懷王便從盱眙趕到彭城主持大局,此舉標誌著他向掌握實權邁近了一步。所以接下來,楚懷王便發號施令。一是派宋義為上將軍,帶領著項羽、范增去解巨鹿之圍。另外就是派劉邦向西進攻秦都咸陽。最後還約定:先入關中者為關中王。楚懷王這樣的安排,明顯有針對項羽的意圖,如果不出意外,項羽基本失去了當諸侯王的可能。

從表面上看,楚懷王不僅壓制住了項羽,似乎要擺脫「項氏」的控制,而且還成為反秦義軍的總頭領,但是沒過多久,這個脆弱的局面就被項羽打破。項羽先是在安陽將宋義除掉,掌管了軍權,然後于巨鹿大敗王離的長城兵團,最終又在棘原一帶打敗章邯,並迫使其到殷墟投降。這樣一來,項羽一戰成名,在各路諸侯中就樹立起了很高的威望,同時也確立了他的領導地位。

項羽的「翻身」,自然代表著楚懷王剛到手不久的權威再次面臨衰微的威脅,但此時,他還是名義上的「天下共主」。所以項羽在進入關中之後,先徵求了一下楚懷王的意見,看之前那個「先入關中者為關中王」的約定是否繼續執行。如果繼續執行,就等于承認了六國複立後的地位,及劉邦在關中稱王的現狀。那麼,這些諸侯國自然會擁護楚懷王的權威,而楚懷王本身又「坐擁著」一個楚國。但是,這樣的結果是項羽卻沒得到實質的好處,儘管他在滅秦的過程中居功至偉,但只能繼續在楚懷王手下充當一位上將軍。

項羽會服嗎?肯定不會,換作任何人都不會,因此項羽才會「煽動」起他反秦力量的情緒,來支持他重新分封天下,這就是項羽要分封的背景及原因。結果,原本楚懷王想于天下設立的七個諸侯國,後來變成了包括項羽在內的19個。這樣一來,名義上「義帝」的土地便被分割一空,而「義帝」本人在項羽眼裡更沒有什麼價值可言,沒過多久便被除掉了。

那麼,項羽讓天下諸侯從原估算的七個,一下子又多出兩倍多,說明照顧到了方方面面的利益,可以說是面面俱到,公平至極,但為什麼又很快遭到諸侯的群起反對呢?其實原因很簡單,他分的並不公平。

18個諸侯王分別是:漢王劉邦、雍王章邯、塞王司馬欣、翟王董翳、西魏王魏豹、河南王申陽、韓王韓成、殷王司馬卬、代王趙歇、常山王張耳、九江王黥布、衡山王吳芮、臨江王共敖、遼東王韓廣、燕王臧荼、膠東王田市、齊王田都、濟北王田安。

那麼,項羽分封的不公平之處體現在那裡呢?總結有如下幾點:

一、不尊守「懷王之約」

這樣的結果不僅讓項羽本身帶上了「犯上」的帽子,而且直接損害了劉邦的利益。因為按「懷王之約」,劉邦可以名正言順地當關中王,坐擁秦國故地。但是項羽卻將劉邦封為漢王,掌管當時被視為「窮鄉僻壤」的巴、蜀、漢中三郡,而沃野千里的關中之地則分給了章邯、董翳、司馬欣三人。所以當時劉邦就想同項羽拼命,如果日後有人站出來反項羽,劉邦也是首當其衝的一位。

劉邦與張良劇照

二、帶有主觀情緒

其實日後第一個反對項羽的人並不是劉邦,而是田榮。秦末,在齊地最早起兵回應陳勝吳廣的人是田儋、田榮、田橫三兄弟,所以田儋第一時間在齊地稱王。但是,這田氏兄弟三人並不是正宗的齊國宗室,所以當田儋被章邯除掉之後,原齊王田建之子田假便在齊國百姓的擁戴下,趁機當上了齊王。

這樣一來,田榮自然不會答應,所以他返回齊國之後就開始攻擊田假。田假不抵田榮,一溜煙兒跑到楚國避難。接下來,田榮便要求項梁放人,可是項梁從反秦大局考慮,並沒有理會田榮。這樣一來,田榮便對項梁產生了怨恨,所以後來項梁與章邯在定陶大戰時,他選擇了冷眼旁觀。結果項梁倒下,項羽便把一部分責任歸咎于田榮。

田橫劇照巨鹿之戰時,也沒有見到田榮的身影。巨鹿之戰結束後,項羽率領諸侯進攻關中的時候,田榮依舊沒有露面,倒是他的部將田都與侄子田巿跑去追隨項羽。所以,項羽對田榮的成見越來越深,在分封的時候,乾脆就把田榮拋開,直接在齊地立了三位諸侯王。最重要的是,之前田榮擁立的齊王就是侄子田巿,而項羽則把田巿改封為了膠東王。這樣一來,田榮利益大大受損,被徹底激怒,所以第一個跳出來反對項羽。

總之,在對待齊地分封問題上,項羽帶有明顯的主觀情緒,所以他沒有安撫田榮,甚至根本就沒有把對方放在眼裡,這樣的結果就是為自己樹敵。如果單從田榮在反秦過程中的作用看,他不應該受到項羽的刻意打壓,可項羽偏偏意氣用事,造成相對不公的局面,為日後的齊國之亂埋下伏筆。

三、損他人而肥自己

項羽自封西楚霸王,轄九郡之地,淩駕于眾諸侯王之上。但是他的西楚國領地侵佔其他諸侯國的范圍,比如原齊、趙、韓、魏的土地均被項羽割走一部分。當然這些諸侯王表面上不敢有反對的聲音及情緒,但內心裡並不痛快,這就是彭城之戰前,劉邦速迅將這些諸侯拉攏到自己麾下的主要原因。

四、沒有照顧到個別人的利益

項羽分封時,輕視了陳餘,忽視了彭越。陳余曾經與張耳是鐵哥們兒,一起先後擁立過趙王武臣與趙王歇。巨鹿之戰前,二人產生間隙,戰後分道揚鑣,張耳與趙王隨項羽入關,陳餘則帶著數百人回到南皮。項羽分封時,將張耳封為常山王,將趙王歇改封為代王,至于陳餘隻劃給他三縣之地。而陳餘認為自己在滅秦戰爭中同張耳功勞不分伯仲,感覺三縣之地對他是一種羞辱,所以對項羽也產生怨恨。所以在田榮齊國起兵之後,陳餘第一個出來響應。

陳余劇照彭越原來靠打漁為業,陳勝吳廣起義後,他手下也集結起了上千人馬,但是他既沒有歸順項羽,也沒有投靠劉邦或任何一位諸侯,只是在劉邦攻打昌邑時出面相助過。結果,二人合力也沒有攻下昌邑。之後,劉邦繞開昌邑向西開進,彭越則帶著自己的部下繼續在邑昌一帶活動,並且逐漸壯大實力,擁有上萬人馬。彭越反秦旗幟鮮明,但是在項羽入關時,他並沒有追隨,所以項羽分封時就沒有把他納入封王之列。這樣一來,項羽又在無意之中得罪了彭越。所以在楚漢相爭中,彭越就像鬣狗一樣纏著項羽不放。

五、埋下諸侯爭鬥的誘因

封王上的變動,導致封地上的變動,而封地的變動直接成為了諸侯王之間爭鬥的誘因。比如將燕王韓廣改封為遼東王;趙王歇改封為代王;齊王田巿改封為膠東王;魏王豹改封西魏王;「准關中王」劉邦改封漢中王。隨著這些諸侯王身份的變動,也意味著他們之前佔有的領地也要發生變動,他們到嘴的肥肉需要吐出來,再分給那些新誕生的諸侯王。

其實項羽這樣的做法就有些強人所難,根本沒有人心甘情願地將既得利益拿出來與別人分享。所以那些身上被「割肉」的諸侯王在分封現場的眾目睽睽之下不敢有反對意見,但他們的心裡都憋著一股怨氣,日後都會在一定的時間內發洩出來。比如後來劉邦聲稱回關中的理由就是要奪回原屬他的「關中王」封地;韓廣乾脆「賴」在原燕國都城,而不去遼東國,于是新燕王臧荼就使用起了武力;陳余則趕走常山王張耳,重新擁立趙王歇複國;至于齊國,更是亂成了一鍋粥。

以上混亂局面的出來,根源就是項羽分封造成的,當然也不排除故意挑動他們爭鬥,以削弱他們的實力,便于自己將來坐收漁利。但局勢的發展卻遠遠超過了項羽的控制能力,最終反而被劉邦聯手其他諸侯反制,所以如同搬起石頭砸了自己的腳。

小結:

在當時的歷史環境中,項羽分封並不逆潮流,反而很順潮流,但是這樣的結果必然會產生紛爭。如果縱觀從周朝分封到秦始皇結束分封的整個過程,只要有分封,必然起紛爭,因此必須要承認秦始皇的前瞻性。所以,項羽分封之後遭諸侯群起反對,一方面是由于他在分封過程中的措施不當造成,但是也不能忽視大環境之下的諸侯王之間不可避免的利益糾葛。

如果天下諸侯都能守著自己的封地,安安穩穩地過日子,就不會出現春秋爭霸,戰國稱雄的局面,屆時周朝的社稷也會一直延續下去。可是,這種可能性幾乎為零,因為這不符合人性的根本邏輯,所以大一統才是解決紛爭的唯一選項,是歷史的最終歸宿。因此,項羽分封只是迎合了諸侯王們一時的虛榮心理,滿足了他們眼下的利益訴求,並不能成為長久之計。

另外,項羽在道義上處處授人以柄,除去那些屠城縱火的暴戾行為不說,他還把韓王成裹挾到彭城除掉,之後又把被視為「天下共主」的「義帝」放逐除掉。這樣一來,又在無形中增加了諸侯反對他的籌碼。

總之,在項羽分封之時,表面上出現了其樂融融、皆大歡喜的局面,但在暗地一股反對、仇視他的情緒也在速迅滋長蔓延。最終,他所宣導的分封卻成了作繭自縛。

用戶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