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敗走華容道的時候有多少人馬?這個問題很不好回答,因為無論是看正史還是看演義,赤壁之戰都是一場擊潰戰而非圍殲戰,不管是八十三萬人馬還是二十多萬人馬,都不可能被孫劉聯軍的五萬兵力在一夜之間除掉。
從關羽攔截曹軍的過程,我們也能看到分批過去的有兵有將:先是「操恐後軍來趕,令張遼、許褚、徐晃引百騎執刀在手,但遲慢者便斬之」,這說明僅張遼等三人的麾下,就至少還有一百名騎兵,其他殘兵敗將就更不用說了;接下來關羽釋放曹操之後,還有「眾軍」跪拜乞求和感謝;最後是張遼縱馬趕來,讓關羽動了故舊之情,一個俘虜都沒抓。
在逃入華容道之前,李典還保護著眾謀士加入了逃亡隊伍。戰後盤點,曹營大將和重要謀士無一折損,這也能說明曹操未傷元氣,曹操回顧「行至谷口,回顧所隨軍兵,止有二十七騎」。可能只是計算了小卒子,那些「猛將如雲、謀士如雨」都不包括在內——我們能叫上名字的華容道倖存者,應該就不止三五十人。
曹操逃入華容道之前,先後經歷了趙雲、張飛的兩次圍追堵截,也正是這兩次截住,讓我們發現了事情的微妙之處:曹軍潰逃,張飛和趙雲為何不追?他們是不是已經知道了諸葛亮要算計關羽?
在赤壁之戰中,周瑜根本就沒想到過要圍殲曹軍,他在決戰前的戰術安排,是把僅有的三萬兵馬分為十隊:陸路是甘甯、太史慈、呂蒙、淩統、董襲、潘璋六人各帶三千兵馬沿途圍追堵截;水路是韓當、周泰、蔣欽、陳武四將各帶三百隻戰船進攻。
三萬人馬分成十夥分散進攻或打埋伏,就是要把曹軍主力往劉備的防區趕——曹操八十多萬大軍即使僅逃出來一半,也足以把劉備僅有的兩萬雜兵一掃而空。
狗急跳牆窮寇勿追,這個道理周瑜懂,諸葛亮當然也懂,他才不會把全部家底都押上,而且當時他能用得上的大將,也就是關羽張飛趙雲三人而已,公子劉琦身體不好,戰鬥力也弱,還必須帶著本部人馬鎮守江夏,免得被東吳偷塔。
這樣七扣八扣,真正能參加赤壁之戰的劉家軍,就只有區區六千五百人馬了。
兵不滿萬,面對數十萬曹操潰兵,這仗根本就沒法兒打,所以諸葛亮嚴令張飛趙雲不許跟曹軍死磕,他們必須找准出擊時機,撿些便宜就撤:「趙雲雖然不能將曹軍全部除掉,但是也清理掉也一半;雖然不捉得曹操,翼德這場功料也不小。」
趙雲帶領三千人馬在烏林之西、宜都之北截住了曹操,他從樹木蘆葦茂密之處沖出來,跺腳拍巴掌嚇唬人而沒有全力阻擊: 「操教徐晃、張郃雙敵趙雲,自己冒煙突火而去。子龍不來追趕,只顧搶奪旗幟。」
趙雲的兵馬以逸待勞,在「烏林阻擊戰」中只對搶奪物資感興趣,既沒有損傷多少曹兵,曹操逃跑,他甚至連追趕的興趣都沒有,這場「阻擊戰」打成了山大王的雁過拔毛。
張飛打阻擊的地方叫「北彝陵葫蘆口」,一聽這地名,就是個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險要之處,曾經據水斷橋喝退曹軍主力的張飛,連疑兵都沒設,就那麼大呼小叫地沖過來,許褚、張遼、徐晃三人騎著連馬鞍子都沒有的戰馬,居然沒有一人被殺掉,看來是張飛還了當陽長板欠下的人情——當初你們沒跟我死磕,今天我也放你們一馬。
張飛跟趙雲一樣,都是守在那裡以逸待勞,但最後都「追不上」那些人困馬乏的潰兵,這就很讓人納悶了: 「操先撥馬走脫,諸將各自脫身。張飛從後趕來。操迤邐奔逃,追兵漸遠,回顧眾將多已帶傷。」
趙雲根本就沒追,張飛「追」了卻「沒追上」,睿智的讀者諸君肯定發現了其中的貓膩:不管怎麼說,已經跑了一夜的曹軍,也不可能比張飛跑得快,趙雲不追,張飛追而不及,肯定是受了諸葛亮之命,要把曹操攆到關羽把守的華容道。
曹操跑到華容道的時候,還有三百多個騎兵,步兵有多少,曹操也沒顧上細數。關羽顧念舊情,一個都沒動,所以他才在彙報戰果的時候吞吞吐吐: 「孔明曰:‘拿得甚將士來?’雲長曰:‘皆不曾拿。’」
通過上面的盤點,我們就知道從華容道跑掉的曹軍數量不少,而且赤壁之戰後,曹操仍是實力最強大的一方,說明在這場擊潰戰中,曹操既沒有傷筋,也沒有動骨,頂多是損失了一些裝備和物資。
這時候我們就可以來分析一下周瑜和諸葛亮分散用兵只擊潰不截沙的原因了。
周瑜當然是想學刺虎的卞莊:如果曹操潰兵狗急跳牆把劉備的幾千人馬踏為齏粉,就少了一個爭奪荊州地盤的對手,如果曹操被劉備幹掉,那麼曹操的親戚和部將,就只會去找劉備報仇。
孫權和周瑜打得一手如意算盤,劉備和諸葛亮也不糊塗,他們只調動六千五百人馬去「打掃戰場」,主力還是留著防范東吳和準備在後續戰鬥中搶地盤。
孫權周瑜在算計劉備和諸葛亮,劉備和諸葛亮也在算計關羽,而劉備諸葛亮算計關羽,可能是出于好意,這一點諸葛亮跟劉備說得很明白: 「亮夜觀乾象,操賊未合身亡。留這人情,教雲長做了,亦是美事。」
熟讀三國史料和演義小說的讀者諸君都知道諸葛亮擅長天氣預報,草船借箭和借東風,都是建立在準確的天氣預報上的,而天象預示某人結局,那就是大忽悠了。
劉備知道這樣做會對關羽有負面影響,但卻沒有阻止: 「吾弟義氣深重,若曹操果然投華容道去時,只恐端的放了……先生神算,世所罕及!」
劉備當然知道關羽的脾氣是欺強而不淩弱,如果關羽不守華容道而代替趙雲張飛在烏林和葫蘆口設伏,看見還有一戰之力的曹軍,可能就會沖上去一頓亂砍,把曹軍惹急眼了,雙方就會損失慘重,所以那兩個地方,就只能讓膽大心細的趙雲和粗中有細的張飛去把守——這二位對諸葛亮的良苦用心應該有所察覺,所以對曹操是只打不攔,曹操突圍後他們也沒真心去追。
但是這裡面也有一個問題:張飛趙雲跟關羽的關係都很好,他們就不怕關羽那五百校刀手被曹軍吃掉嗎?
這個問題很好回答:諸葛亮給關羽分配任務的時候,張飛趙雲已經帶兵出發了,他們並不知道諸葛亮算計關羽,也不知道「二哥」已經掉進坑裡:曹軍如果被逼得走投無路,就只能全力一搏,許褚張遼徐晃等人在威脅下爆發潛能,也能給關羽造成傷害;如果關羽放走了曹操,說輕了是戰場抗命,說重了就是徇私縱敵,按照軍法,是一定要掉腦袋的。
這時候我們就能看出諸葛亮的心思縝密之處了:如果張飛趙雲知道關羽怎麼做都有危險,就會在阻擊戰中出更大的力氣,曹操突圍後,他們也會窮追不捨。以當時的敵我雙方態勢,張飛趙雲完全有可能追上曹操,那時候關羽攔截在前,張飛趙雲追擊在後,曹操可就插翅難逃了——有張飛趙雲看著,關羽還真未必敢公然放掉曹操,即使他想放,張飛趙雲也未必答應。
華容道怪事有很多解讀方式,其中一種是劉備和諸葛亮既不能殲滅曹操,又想讓關羽還了曹操人情,讓關羽犯了嚴重錯誤之後收斂起驕橫之氣。
不管怎麼解讀,我們都有一點可以肯定——諸葛亮算計關羽的時候,是瞞著張飛趙雲的。于是我們就可以展開如下聯想:如果張飛趙雲知道關羽只帶著五百校刀手把守在華容道,他們會不會快馬加鞭追擊、馳援?如果關羽張飛趙雲都堵在華容道,曹操還有可能逃出生天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