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之成大事者不唯有才,亦必有堅韌不拔之志,還要有寬闊如海的胸襟,細數中華上下五千年,能身居高位者,以上幾點 不可或缺,否則地位必不長久,眾所周知,草根皇帝朱元璋的一生充滿傳奇色彩,立下了不世之功,然而威風凜凜的朱元璋在當上皇帝之前可是吃盡了苦頭,嘗盡了人情冷暖,尤其是小時候 地主劉德給他留下的心理創傷,朱元璋衣錦還鄉後,劉德的下場又如何呢?
亂世中食不果腹朱元璋出身微弱,古代的農民都是依靠地主存活的,地主租給農民田地耕耘,得到的收入大部分都歸地主,剩下的糧食也僅僅夠農民生存, 朱元璋幼時生活在元朝末年,那時社會矛/盾激化,地主瘋狂克/扣農民,朝廷徵稅日益嚴重, 朱元璋祖上世世代代都是農民,只能在這世道中艱難求生, 填飽肚子都是一種奢望,更別提接受教育。
元朝時期法律規定,沒有接受過教育沒有做過官以及生活在社會底層的賤民沒有資格取文雅的名字,朱元璋一家人都是毫無地位的農民,給朱元璋取名時, 因其在家族中排行老八,故而取名為朱重八,後改名為朱元璋。
朱元璋十歲那年,一家人實在承受不了沉重的賦役,迫不得已 舉家遷徙,依舊以租種地主的地為生,然而生活並沒有因為此次喬遷變的好一點,甚至還不如以前,新遷移的地方土壤和灌溉條件都極差,他們 忙碌了半年隻夠交租,根本無法維持一家人的生存問題。
少年時備受壓榨
全家商議之後,只得再次搬遷,從而 開始給一名叫劉德的地主種地,由於家中孩子太多,種地並不能解決溫飽問題,懂事的朱元璋為了減輕父母的負擔,小小年紀就開始給劉德家放羊,窮人家的孩子最先體會世間心酸,朱元璋比同齡的夥伴要機靈的多,從小就有主意,特別講義氣,大家都願意聽他指揮, 小小年紀的領導力也為他以後當上皇帝打下了堅實基礎。
劉德雖富裕但沒有仁心,對待外人十分摳門,他自己每日大魚大肉,手下那些放牛娃卻是連飯都吃不飽,劉德自詡高人一等,經常因為 一些雞毛蒜皮的小事對他們又打又罵,朱元璋從心裡記恨他。
朱元璋家中本就清寒,填不飽肚子是常事, 再加上對劉德不滿,就打起了劉德家牛的注意,在一次放牛的過程中, 他和其他同伴實在忍受不了饑餓就把一頭牛犢給烤了,事後才意識到沒法交差,這時朱元璋挺身而出,把僅剩下的一條牛尾放在石頭縫中露出一點,讓其他同伴裝作向外拉的樣子,然後他急匆匆的回去告知劉德,說是牛犢掉進山澗裡了,只來得及拉住尾巴,劉德來現場一看果然如此,朱元璋就這樣騙過了老謀深算的地主。
流年裡雙親離去
在朱元璋十五歲那年,淮北地區發生了很嚴重的旱災,朱元璋一家生活更為困難,緊接著次年又發生蝗災和瘟疫,原本長期耕作的生活就對身體造成了很大負擔,再加上吃不飽穿不暖,一旦生病只能求神告佛, 這場瘟疫四處蔓延,讓許多老百姓徹底走上絕路。
朱元璋的父親在這場瘟疫中倒下,一家人斷了糧食來源緊接著母親、大哥都倒在了這場饑荒中,此時家中只剩下朱元璋和他二哥,親人接連離去對朱元璋來講無疑是沉重的打擊, 親人已逝,活著的人還是要在這亂世中掙扎,古人非常注重死者身後事,俗話說 「死者為大,入土為安。」然而在亂世之中,多少人被棄屍荒野,想要給雙親安葬,並非易事。
朱家常年貧困潦倒,生存都是問題又怎會有錢買棺材,朱元璋思量之下便和二哥帶著父親的遺體去找地主劉德幫忙,希望 他能看在給他種地這麼多年的情面上,施捨給他們一塊地和一口薄棺,然而面對朱家如此悲慘的遭遇, 劉德非但沒有動了惻隱之心,反而還惡言相贈。
劉德毫不猶豫的拒絕了他們的請求,並說了很多落井下石的話,朱元璋不能為自己的親人安葬,傷心欲絕之際,劉德的大哥劉續祖實在看不過去,主動提出贈送朱元璋一塊地來安葬雙親, 劉續德的舉手之勞讓朱元璋一輩子銘記在心。
歸鄉後以德報怨
親人的後事安頓好之後,朱元璋開始顛沛流離的生活,他當過乞丐流落街頭,又被迫當過和尚,最終成為農民起義軍的領袖,帶著下屬征戰四方最終建立了重歸漢人統治的大明王朝, 成為皇帝之後的朱元璋帶著一干臣子衣錦還鄉,他回到闊別已久的家鄉後便下令 免去家鄉賦稅,鄉親們對此感恩戴德,然而 有一人卻縮在眾人中間瑟瑟發抖,那便是劉德。
朱元璋自然也不會忘記這位老相熟,他把劉德喊至面前,劉德哪裡還有記憶中耀虎揚威的樣子,縮在地上話都說不清楚 ,祈求朱元璋能夠饒他一命,朱元璋沒有取他性命,並親自將劉德扶起,告訴劉德他當年的行為是正常的,畢竟誰也不知道他以後會成為皇帝,他追問劉繼祖的去處,想要好好感謝他一番,然而劉繼祖早已離去, 朱元璋感慨一番後賞賜劉德30畝田地,並追封劉繼祖為義慧侯,此後劉繼祖的後代一直受此庇佑,直至明朝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