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歷來受到無數名人志士的推崇,他不僅足智多謀,而且忠心耿耿。他從壯年時期開始輔佐劉備,跟著他一起經歷過當陽慘敗,在危難之際隻身出使東吳搬來了救兵,赤壁破曹,使得劉備觸底反彈,又經過二十年的奮鬥,終究成為一方霸主,期間孔明功不可沒。
隨後劉備病逝,政局再次面臨危機,這次還是孔明站了出來,他臨危受孤,輔佐幼主,為蜀漢披肝瀝膽,最後積勞成疾而病逝疆場。
諸葛亮接管蜀漢後,經過數年的調整就開始不斷地進攻曹魏,但是先後因為用人不當、糧草不濟等問題而失敗,但是每一次失敗後,蜀軍的成長都十分驚人,他們逐漸成為了一支讓魏軍膽寒的虎狼之勢。
西元234年,諸葛亮在經過近三年多的準備後再次踏上了北伐征途,這次他汲取了先前失敗的教訓,走了離漢中相對較近的斜穀,還專門開鑿甬道運糧,以防止出現四伐時糧草不足的情況。
蜀軍於西元234年2月出兵,4月份到達五丈原,魏軍渡過渭水來到渭南阻擊,蜀軍進攻北原但被郭淮擊退,蜀軍又向東渡過武功水攻擊陽燧,司馬懿領步騎數萬人前來應敵但被孟琰擊退。
此後司馬懿堅壁不出,蜀軍開始屯田做長久打算,期間蜀軍依舊多次向魏軍挑戰,甚至還送來了女裝,想以此激怒魏軍眾將逼迫司馬懿出戰,誰知司馬懿更加不要臉,直接求曹睿派使節前來下令不許出戰,同年八月,諸葛亮病逝,讓人不勝惋惜:為何他寧可被司馬懿耗厶,也不肯強攻司馬懿呢?
第一:諸葛亮兩度失去先機,已經陷入了被動。蜀軍剛剛開到之時,司馬懿認為若是蜀軍依山東進,直接攻擊長安將會很棘手,如果兵進五丈原則問題不大。司馬懿的擔憂不無道理,可惜諸葛亮不敢冒險,果然還是去了五丈原,喪失了一次先機。
之後他又試圖進攻北原,但是郭淮早就料到了,結果蜀軍被擊退,又喪失了切斷隴道的機會,自此蜀、魏兩軍陷入了僵持,沒有更好的機會了。
第二,諸葛亮用兵歷來謹慎,每次都是小心翼翼、穩紮穩打。我們知道,蜀軍由於裝備精良,步兵結陣戰法很強,可以對抗曹魏鐵騎,但這需要野外的運動戰才能發揮優勢。
若是蜀軍強攻魏軍大營,必然會造成巨大的傷亡,況且十倍於敵,攻城方能取勝,而蜀軍的總兵力還不如魏軍,所以強攻過於冒險,很可能會造成蜀軍崩盤,這也是司馬懿有恃無恐地待在大營裡的目的。
第三,盟友在東線失敗,蜀軍在西線壓力驟增。諸葛亮這次出擊並不是獨自出征,而是聯合了東吳,孫權自率大軍分三路進攻淮南地區,曹睿親自領兵來救援,雙方僵持了一段時間,吳軍無法攻克合肥,同時孫權又在這時候染病,吳軍因此撤軍。
江東一退,諸葛亮就失去了兩面夾擊,分散魏軍防守的機會,此時若是強攻,更加難以取勝。
因為如上原因,諸葛亮不敢輕易強攻,他選擇了屯田,進行持久戰,以待時機轉變。以司馬懿的聰明,他也看得出來蜀軍不敢強攻,而屯田也暴露了蜀軍依舊被糧草問題所困擾,這時候防守是最好的選擇。
再加之他從蜀軍使者口中獲悉了諸葛亮的將命不久矣,於是更加堅定了防守的信心。雖然這種龜縮戰法很不好看,也很丟主帥威信,卻不得不說這是一種最節約成本的戰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