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時期蜀漢和東吳的戰略衝突,諸葛亮隆中對,魯肅榻上對

天空之城 2022/03/06 檢舉 我要評論

隆中對,是諸葛亮為劉備規劃的復興漢室的戰略藍圖,可謂家喻戶曉。然而,也許很少有人知道,魯肅也為孫權規劃了一套東吳版的戰略藍圖「榻上對」。

魯肅提出的「榻上對」

周瑜和魯肅是好友,于是把魯肅推薦給了孫權。孫權非常欣賞魯肅,初次相會,兩人便合榻對飲。孫權說自己繼承父兄基業,想做齊桓公和晉文公那樣的事業,輔佐漢室。

魯肅隨後提出了「榻上對」,他認為漢室已經被強勢的曹操所挾持,漢室不可復興,而曹操的勢力難以在短時間內快速拔除,因此建議孫權沿著長江向西進攻,消滅黃祖、劉表,竟長江所極,據而有之,最後實現稱帝的偉業。

根據《三國志》記載,孫權隨後馬上止住了魯肅的闡述,他說自己只想一心輔佐漢室,沒有稱帝的野心。「榻上對」是兩位聰明人之間的對話,魯肅第一次見孫權,勢必把畢生才學和戰略規劃,全都表達出來;孫權作為坐鎮一方的勢力,不能過早暴露自己的野心,所以有所保留。

孫權雖然表面上否決了魯肅提出的最終要稱帝建議,然而心中非常讚賞魯肅,于是贈給他很多資產。魯肅雖然受到了孫權的否決,然而以他的才智,肯定知道孫權不得不做出這樣的回答。

這一年,孫權年僅18歲,已經有如此權謀和心術。魯肅面對這位比自己年輕十幾歲的主公,內心敬佩不已,而孫權也暗喜自己遇上了知音。心有靈犀一點通,有些話語不必說透。

「榻上對」和「隆中對」的戰略衝突

諸葛亮隆中對的核心戰略,是佔領荊州和益州,等待天下有變,兵分兩路,協同北伐。這一戰略的基礎是佔領荊州和益州作為基地,然而東吳榻上對所要圖謀的,也是荊州和益州。吳國想要的是蜀國的立身根本,這便是吳蜀兩國在戰略層面的根本矛盾。

「榻上對」問世的時候,劉備還沒有穩定的根據地,因此,魯肅的戰略規劃沒有提到劉備的存在。如果沒有曹操的南下,也許孫權可以實現佔領長江以南所有土地的規劃。

赤壁之戰的爆發,打破了榻上對的既定規劃。曹操揮軍南下,很快佔領了荊州。魯肅不得不對規劃做出調整,主張聯合劉備,共拒曹操。雖然孫劉兩家為了共同的利益,短時間聯合起來,對抗共同的敵人曹操。然而當曹操敗退回了北方,孫劉兩家的利益矛盾隨即越來越明顯。

孫權趁著關羽北伐曹魏,偷襲荊州,最終佔領了大部分荊州領地。劉備為了替關羽報仇,舉傾國之力伐吳,在夷陵之戰中受到東吳陸遜的阻擊,大敗而回。

此戰當中,蜀國的著名將領和謀士,折損嚴重,青年基層骨幹的損失同樣嚴重。蜀漢後期,有一句話形容人才匱乏的窘境:蜀中無大將,廖化作先鋒。造成這個後果的重要原因,便是夷陵之戰造成的人才斷層,新老骨幹的青黃不接。

如果說荊州的丟失,已經註定了隆中對的失敗,那麼劉備發動夷陵之戰,則是在蜀漢滅亡的道路上加了一把鞭子。

結語

曹操南下佔領荊州,讓魯肅提出的「榻上對」不得不做出調整。孫權偷襲關羽,襲取荊州,則是讓諸葛亮的「隆中對」蕩然無存。

戰略規劃的制定之初,所能看到的形勢只是暫時的。隨著時局的瞬息萬變,必須適時做出調整。

三國鼎立,曹魏佔據北方廣袤領地。劉備和孫權,雖然知道需要聯合抗曹,然而同時心存互相兼併的念頭,都想佔領長江以南的領土,和曹魏分庭抗禮,而後統一全國。孫劉聯盟的戰略衝突,註定了雙方無法長久聯合。

用戶評論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