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興八年(230年),曹魏與蜀國交戰,其中曹魏分了三路大軍向蜀漢發起進攻,然而天有不測風雲,進攻途中突有大雨襲來,于是其中兩路大軍退去,只留一路大軍繼續進攻。這時蜀漢也不甘示弱,諸葛亮積極組織防守的同時,派遣魏延深入曹魏涼州地區。以期望達到圍魏救趙的效果。隨後,魏延遭遇費瑤郭淮兩者的大軍,于是兩軍交戰,魏延憑藉過人的能力將兩者擊敗,也因為此次大勝,劉禪將其提拔為征西大將軍,這也成為了魏延生前達到的最高官職。
那麼征西大將軍這個官職地位究竟有多高?下面和小編一起來看看吧!
對于征西大將軍來說,屬于四征將軍的范圍。按照東漢時期的武將官職,從高到低依次為:大將軍→驃騎將軍→車騎將軍→衛將軍→前後左右四方將軍→四征將軍→四鎮將軍→四安將軍→四平將軍→雜號將軍→偏將軍。也即按照東漢時期的官職,四征將軍是低于前後左右四方將軍的。不過,在三國時期,這一情況出現了改變。
《宋書·百官志上》中記載:「四征,魏武帝置,秩二千石。黃國中,位次三公。」 「四征,魏武帝置」,即曹操重置了四征,此後的四征將軍不再是「漢舊諸征」。曹操在掌權後所置的四征將軍皆為重號將軍,並且,四征將軍的地位更是僅次于三公。
比如在蜀漢武將中,諸葛亮離去後,宗預受命出使孫吳,得到孫權的讚賞。遷後將軍,出督永安,又升任征西大將軍,並受封關內侯。對于宗預這位武將,先擔任後將軍,然後升任征西大將軍。由此,對于魏延擔任的征西大將軍,地位應該也在四方將軍之上,在蜀漢僅次于大將軍、驃騎將軍、車騎將軍、衛將軍。
與此同時,魏延被授予征西大將軍稱號之時,蜀漢大將軍的職位一直是無人的。直到諸葛亮病倒五丈原之後,蔣琬才成了蜀漢的首位大將軍。另外還有當時的車騎將軍和衛將軍,也一直無人被授予,其實早前蜀漢剛剛成立時,張飛被劉備授予車騎將軍,無奈後面張飛被除掉,導致這個位置目前也並無人選。西元230年,由于李嚴平定了兩場叛亂,能力十分突出,于是有諸葛亮提議,劉禪同意,李嚴升官當上了驃騎將軍,自此,在蜀漢的武將體系中,魏延的征西大將軍,僅比李嚴低了一籌。
其實李嚴作為劉備的托孤重臣之一,在地位上高于魏延,無疑是非常合理的。不過,相對于在前線征戰的魏延,李嚴的驃騎將軍更偏向于榮譽官職,也即其沒有直接參與到諸葛亮北伐中原的戰役中。對此,在筆者看來,按照魏延當時的官職,等到丞相諸葛亮離去後,魏延如果沒有被除掉的話,那麼他完全有機會成為蜀國武將之首,比如被晉升為大將軍、驃騎將軍、車騎將軍、衛將軍等官職。
最後,除了征西大將軍這一官職,魏延在西元230年還被蜀國冊封為南鄭侯,在爵位上,南鄭侯的南鄭,指的是漢中郡的治所南鄭縣,也即南鄭侯是一個縣侯。在漢末三國時期,侯爵分為縣侯、鄉侯、亭侯、關內侯這四個檔次,比如黃忠曾被封為關內侯,關羽被封為漢壽亭侯,諸葛亮被封為武鄉侯,張飛被封為西鄉侯,也即當時的縣侯,是比較少見的。
所以,魏延的南鄭侯,自然是一個含金量較高的爵位了,這也是蜀漢對魏延戰功的高度肯定。此外,在南鄭侯、征西大將軍之外,魏延生前還被授予了「假節」的權力。假節,假(通「借」)以符節,持節。是皇帝將節借給執行臨時任務的臣子使用,用以威懾一方,當這個臣子臨時任務完成後,這個節將會被收回。古代使臣出行,持節為符信,故稱。
在那個時期,能夠獲得假節的無論文臣武將,都是百分百受到皇帝信任的心腹。比如劉備當時登基,就曾任命諸葛亮為假節。所以無論從那個角度來看,魏延在蜀國武將裡面,都是絕對的佼佼者了。甚至我們可以大膽想一下,如果魏延要是沒被除掉的話,可能會替代姜維,主導後面對曹魏的北伐也不一定。你們怎麼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