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來劉禪,或許大家對其的印象都不怎麼好。偏信讒言、打壓忠臣、目光短淺。似乎一切優美的詞彙都不會體現到他的身上。而在演義以及後來所拍的一系列電視劇中,我們也不難看出,此間劉禪的形象,說不上反面,但也決定不是什麼明主人君。否則他又怎麼會做出樂不思蜀這樣的事呢?但大家知道歷史上的劉禪究竟是什麼樣的嗎?
第一、劉禪生性溫和恭順,十分仁孝。
在眾多的有關三國的電影電視劇中,劉禪作為劉備的親子,蜀漢的最後一任皇帝,似乎總是被塑造出一種肥頭大耳、昏庸無能、不知人間疾苦的形象。這也就造成了一種觀念,在不熟悉三國歷史的人眼中,劉禪本人似乎就是這樣的一種形象。
但是我要說的是,劉禪的本人性格,遠不是電視劇中描述的那樣不堪。個人認為,劉禪此人還是有不少的優點的。例如其生性仁孝這一點。
在劉備還沒有去世時,劉禪還是一個懵懵懂懂的孩子。此時的劉禪養尊處優,並不知曉戰.爭的艱苦。而在劉備去世後,其一瞬間被迫成長為蜀漢的皇帝,相信其內心的惶恐並不少。
而其卻依舊能謹遵父親劉備的曾囑咐「汝與丞相從事,事之如父。」在繼位之後,對諸葛亮十分的尊崇,也做到了「事之如父」。就比如在諸葛亮一直堅持的北.伐一事。
其實從蜀漢的整體實力來看,諸葛亮一直堅持北.伐,是給蜀漢帶來了不少的副作用的。就比如其窮兵黷武、消耗民力,僅這一點就讓蜀漢內部實力十分空虛,也加速了蜀漢的衰落。
但是身為後主的劉禪,其雖然不是很贊同諸葛亮的行為,卻也始終默許了其的做法。也算是做到了劉備要求的「事之如父」。而除此之外,劉禪還制|定了一些休養生息、恢復民力的政|策。若其真的是廢物,又怎麼會有如此表現呢?
第二、劉禪在位41年,雖無功績,但守成卻也足矣
上文提到了,劉禪並非電視劇中演的那樣,是個十足的廢物,最起碼其還有仁孝恭順這一個優點。但是個人認為,劉禪此人若是只有這一個優點,恐怕其也不能做蜀漢的皇帝,並在位41之久了。
劉禪卻在劉備去世後,統治蜀漢長達41年,單憑這一點,就足以證明其並非什麼草包。但是有人會說,劉備去世前畢竟留下了眾多的謀臣虎將,這些人才或許才是劉禪能在位41年之久的真正因素。
這一點我並不否認,畢竟如果蜀漢沒有一些優秀的謀士和將領,恐怕蜀漢早就被其他兩國吞併殆盡了。但是若是劉禪十分昏庸無能,想必這些人才也只會沒有明珠蒙塵,毫無用武之地。
更何況在劉禪統治蜀漢的41年中,蜀漢內部沒有發生過一次大規模的叛.亂,整個國家都十分的平穩。這肯定離不開劉禪個人的決策。而諸葛亮也曾評價劉禪,稱其:「智量甚大,增修過於所望。」所以說劉禪定然不是電視中所說的那種人。
第三、從蜀漢當時所處的境地分析,劉禪投降或為明智之舉。
再說劉禪為何投降曹魏。這就要從蜀漢當時面臨的局勢來說了。三國後期,曹魏一家獨大,而蜀漢經歷了數次北.伐之後,內部虧損巨大,實力削減,實在不是曹魏的對手。而當時鄧艾已經直搗黃龍。而後又有曹魏的數萬人跟隨,蜀漢當時若是拼厶抵抗,那會是怎樣的一種場景呢?好一點的會是兩敗俱傷,壞一點的,可能就是蜀漢依舊國破,徒增了數萬人為其作陪而已!
所以說從蜀漢的境地來分析,劉禪選擇投降,或許也是一種明智之舉。這一點也同樣證明瞭,歷史上的劉禪,絕非電視中的那種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