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麾下雖然人才濟濟,但論重要性或者說曹操最不可或缺之人非荀彧莫屬:荀彧在191年棄袁紹而投曹操,被曹操稱之為:「吾之子房也」;荀彧不僅軍略出眾,還是戰略和內政高手,為曹操制定了統一北方的藍圖和軍事路線,勸曹操早日迎奉天子達到了挾天子以令諸侯的目的;荀彧還為曹操推薦了不少人才,比如戲志才、郭嘉、陳群、荀攸等等,可以說曹操能平定北方荀彧居功至偉。
196年漢獻帝遷都許都後,曹操掌握了朝政大/權,荀彧被任命為守尚書令權柄很大,由此逐漸形成了曹操領兵在外、荀彧主內總攬朝政的格局,207年曹操平定北方之後執意要授予荀彧三公之職,被荀彧連續拒絕了十幾次才作罷。
不過兩人的蜜月在212年戛然而止,這一年曹操欲進爵國公、加封九錫,荀彧旗幟鮮明的表示反對:「(曹公)本興義兵以匡朝甯國,秉忠貞之誠,守退讓之實;君子愛人以德,不宜如此。」兩人由此生隙並漸行漸遠,沒多久荀彧憂慮而亡(也有說法認為曹操送了一個空食盒除掉了荀彧),那麼荀彧大/權在握,輔佐曹操二十一年(191-212),為何卻極力反對曹操進爵魏公?主要有兩個原因。
第一,荀彧盡心盡力輔佐曹操的最終目的不是為了從龍之功,而是襄助曹操一步步壯大自己的實力,從而掃平天下諸侯以求達到振興漢室的最終目的,為了達到這個目的,荀彧可以容忍曹操成為權臣,甚至架空漢獻帝,所以208年曹操廢三公、自封丞相荀彧也沒有表示反對,因為丞相還是大漢的丞相。
但是荀彧心懷漢室,絕不容許曹操有取而代之的野心,但很不幸的是之前的曹操或許還是大漢的忠臣,但是隨著地位的提高和天下格局的變化,曹操取代漢室的野心其實已經昭然若揭(曹操表態自己願做周文王,也就是說他的兒子會做周武王完成改朝換代),那為何荀彧會在曹操進爵魏公之時極力反對呢?
兩漢以來除了宗室之外,臣子無論功勞有多大,爵位最高的也只是侯爵而已,不過有一人卻打破了這一禁忌,此人就是代漢自立的安漢公王莽,王莽的篡位之路正是從安漢公開始的,兩漢幾百年外姓權/臣在曹操之前只有王莽一人進封為公爵,所以曹操突然要進爵魏公,而且還加九錫,用意不言而喻,其實就是想要邁出篡位的第一步!荀彧當然不會坐視不理,所以他才會第一個極力反對。
第二,荀彧和曹操之間還有一個隱藏的矛盾,那就是世家大族和寒門之間的矛盾,為何這麼說?
荀彧出身于豫州潁川荀氏,荀氏雖然底蘊不如四世三公的汝南袁氏和弘農楊氏這些高門大族,但也是天下有名的望族,荀彧雖然心懷漢室,但代表的還是世家大族的利益;曹操用人不拘一格,推行的是「唯才是舉」的用人策略,這裡有個時間點要留意,曹操于建安十五年、建安十九年、建安二十二年連續三次頒佈《求賢令》,建安十五年也就是210年曹操第一次頒發《求賢令》,很明確的提出:「二三子其佐我明揚仄陋,唯才是舉,吾得而用之。」
可想而知曹操重才不重德、只論能力不論出身的用人策略必將極大的損害世家大族的利益,而且曹操一旦完成改朝換代,這種用人策略有可能會成為新王朝的國策,這是包括荀彧在內的世家大族不能接受的,這也可能是荀彧反對曹操進爵魏公的另外一個原因。
曹操羽翼已成,荀彧的反對並不能阻止曹操的野心,荀彧走後的第二年(213年)曹操如願以償進爵魏公、加九錫;216年曹操再進一步被冊封為魏王,220年曹操走後其子曹丕代漢自立,國號魏。